2023年至今,我们见证了一批知名互联网平台、科技产品、实体门店的死亡,有撑不下去的,有主动离开的,有被淘汰、被取代的,也有光荣下岗的……我们习惯了关注新产品、新现象,但如果去了解一款旧产品如何由盛转衰,或许会发现更立体的时代缩影。

我们以2023年为时间范围,在搜索引擎搜寻含有“退市”“停产”“停止服务”等关键词,取前30页结果,又在可信的新闻媒体进行查证,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大众点评搜索相关关键词,从顾客实地拍的关店通知书、离别氛围来验证大众关切度。从中,筛选出以下在2023年“去世”的产品和公司。它们中,既有可以命名一个时代的大角色,也有些只在小圈子里闻名一时的“小人物”。我们希望为它们留下一些记录。

今天,DT财经为你刊载这17则讣告(2023上半年版)。

iPod

2001年10月23日,发布

2023年5月10日,宣布停产

存活时间:21年

2001年,乔布斯在一次发布会上说出了著名的那句话,“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

在那时,很多人都不明白苹果为什么要去生产一款“音乐播放器”。《乔布斯传》中写道,对于生产最高端电脑的苹果公司而言,要生产MP3播放器,就如同法拉利宣布生产婴儿手推车——而且在使用手推车之前还要在电脑上安装程序(iTunes)。

然而,事后,这一行为被认为拯救了苹果。iPod带来了巨额的收入,更重要的是,“iPod+iTunes”的模式启发了后来的“iPhone+Apple Music”。从此以后,人们的听歌习惯也永远改变了——在iPod之前,CD还占美国音乐收入的80%以上。

在iPod被宣布死亡之前,全球总计有4亿台iPod被售出。它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数字音乐播放器,同时售出的还有350亿首歌曲。

分析成功的要素时,iPod之父Tony Fadell总结:“设计+硬件+软件+App,随后是内容。更重要的是,继续发布价格更低的新产品,并加入新功能,这就是iPod成功的原因。”

从没有人讨厌的音乐入手,苹果确实留下了讨人喜欢的印象。有研究指出,iPod不仅是一种“上瘾毒品”,还具有“晕轮效应”,它会使PC用户转向苹果的其他产品,比如MacBook。

不过,iPod在风光后不久,就成了苹果系列中一个有点尴尬的产品。这也导致它的临终前奏开始得很早。在iPhone4发布后,手机已经可以在功能上完全取代iPod——到2023年,带有标志性“点击轮”的iPod Classic 被停产。三年后,iPod Shuffle和iPod Nano被淘汰,最后留存下来的只有第七代iPod Touch——一款和智能手机最为接近的iPod,直到2023年停产。

苹果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Greg Joswiak在声明中表示:“今天,iPod的精神仍然存在。”

对于很多年轻人,iPod确实没有死。他们是被iPod/iPhone/iPad养大的一代人,听着数字音乐长大。比起其他产品,iPod似乎更像是青葱岁月的象征。市场上,它依然小范围畅销。在闲鱼,未拆封的iPod标价往往几倍于官方原价。在iPod宣布停产后的第二天,中国官方的所有存货也迅速售罄。

在二手交易市场,围绕iPod的买卖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篇研究国内iPod二手实践的论文中,记录了人们仍然愿意购入iPod的各种理由:有些人购买二手iPod,是对早期技术生活的怀念,希望在“无情的数码时代”获得一点温情;有些人会通过iPod里的旧歌单和陌生人交流音乐品味,对他们来说,这是收获情感体验和社会联结的契机;而在中国语境下,一些人对iPod的怀旧,是对过去匮乏物质生活的补偿,“小时候买不起的东西,现在想要满足一下”。

IE浏览器

1995年8月16日,首次亮相

2023年6月15日,支持终止

存活时间:27年

1995年有几件大事:Java语言推出、eBay、Amazon上线运营、中国的北京上海开通了接入互联网的节点,一大批海归、极客、商人即将改写中国互联网历史。

以及,Internet Explorer1.0首次亮相。

在21世纪初,IE一度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95%的浏览器市场。之后的几年里,不少人将会通过那个经典的蓝色“E”标志,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

27年后,这个浏览器初代霸主落幕。

事实上,IE的葬歌已经唱了许多年。早在IE6.0之后,它就有长达4年没有更新。那时候,很多网站都只能用IE打开,但它漏洞百出、网页渲染拙劣、反应迟钝,这激发了不少“IE去死”的呼声,当时出现了一批“IE6.0死亡倒计时”“IE6.0葬礼”的网站。

在中国,因为盗版WindowsXP系统使用非常普遍,自带的IE6成为一代人长久的互联网记忆。即使到IE行将衰败的2009年,全世界每十台电脑中,依旧有一台运行着8年前发布的IE6。因此,开发者不得不辟出大量的时间,来适应IE。

IE的故事就像攻打恶龙的英雄,最终却成了恶龙一样。从现在看,很长时间里使用广泛但缺乏精心维护的IE,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的发展。

据YouTube前工程师Chris Zacharias披露,自己曾在2009年和同事一拍即合,决定偷偷发起一项“杀死IE6.0”的计划。他们在YouTube网页拉横幅警告,称IE6.0即将结束服务,建议所有用户改用Chrome、Firefox、IE8、Opera。事后,IE6用户占比迅速从18%迅速降到了10%,而他们并没有受到惩罚,甚至Google的其他产品线上也出现了同样的建议,让用户弃用IE6——因为业内有共识,这个浏览器“一直是网站开发工作中的祸根”。

就这样,我们的主人公,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场漫长、不怎么体面的社会性死亡。比如在2023年的一次营销活动中,被想要打自嘲牌的微软拿出来鞭尸,被称为“令您爱恨交织的浏览器”(The Browser You Loved To Hate)。

到2023年,连微软自己的员工都发文,让大家“不要用IE了”。2023年,微软新释出的浏览器Edge终于换成基于谷歌的内核Chromium。

时至今日,IE的市场份额只有0.29%,其继任者——Edge浏览器的份额则不到4%。IE的亡魂将只存在于Edge的“IE兼容模式”中。它的作用,更像是弥补自己过去的错误——用来加载一些年久失修、非IE不行的网站,比如各种考试的报名系统。

好在,IE寿终正寝的前夕,过去因为IE垄断标准而阻滞市场发展的“祸根”终于得到重视。2023年3月,苹果、Google、微软和Mozilla提出合作,将制订共通的浏览器标准。开发人员终于不必再考虑不同浏览器之间的兼容差异,就能同步页面效果。

这或许可以告慰IE的在天之灵。

Kindle

2023年6月7日,进入中国

2023年6月30日,退出中国

存活时间:10年

当看到CD业务迅速被iPod取代,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立刻决定,必须将书籍也数字化,“就像苹果控制音乐业务一样”。

对于2007年的第一代Kindle,媒体也确实称之为“阅读界的iPod”。随后,Kindle也像iPod一样,攻下大片市场,成为电子阅读器的代名词。

在初代发布会上,贝佐斯介绍Kindle,“不是一个设备,而是一项服务”。据调研机构isuppli测算,一台79美元的Kindle,制作成本为84.25美元。换言之,Kindle的模式是亏本卖硬件,靠服务和内容赚钱。

但这种模式在中国似乎行不通。

在中国,人们能够很轻松地找到免费或低价的电子资源。相较而言,Kindle商店没有什么价格优势。另外,国家规定独家电子书不能直接出版,Kindle也就失去了本来的出版优势。

于是,和贝佐斯期待的不同,对很多中国人来说,Kindle无关Kindle商店,只是一个阅读免费电子书的载体——阅读舒适、拿起来轻便。

当然,从设备的意义看,Kindle在中国并非不受欢迎。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2023年,Kindle占据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65%的份额,远远领先于小米的多看电纸书和掌阅科技的iReader——后两者以10%的市场份额并列第二。但是,另一份数据显示,只有8.4%的中国成年民众倾向于“电子阅读器阅读”,更多人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45.6%),以及“在手机上阅读”(30.5%)。

再加上,或许因为Kindle的功能相对单一,产品迭代慢,用户的换新需求也一直不高。2023年,电子阅读器的整体销量下降了12.5%,跌至210万台,预计还会进一步下降。

2023年,闲鱼在一年内成交了超过40万台闲置Kindle,根据推算,亚马逊每卖出两台Kindle,就会有一台出现在闲鱼。2023年,闲鱼评选出年度十大无用商品,Kindle作为“一种比较昂贵的泡面周边”,高居榜单第三。

为电子书VS纸书争论不休的时代仿佛已经过去,通过微博、知识付费、播客、有声书、阅读app、短视频、各色娱乐节目获取信息,更符合当下的习惯。

目前,在多抓鱼上向平台卖出一个Kindle Paperwhite2的2G版(2023年发售,是最早在中国亮相的Kindle,定价899元),最高只能拿到20元。

Airbnb

2023年8月,Airbnb正式宣布进驻中国;2023年11月,Airbnb中国成立

2023年7月30日,停止中国境内服务

存活时间:7年

几乎从最早,Airbnb的野心就不止是做一个房屋短租平台,而是要开发新的旅行方式,甚至拉近人和人的关系。而“家在四方”(Belong Anywhere),则是Airbnb试图发扬的普适价值。

时任2023-2023年首席营销官乔纳森·米尔登霍尔曾经解释,Airbnb本身的属性已经包含了一个不安的元素——人们对陌生人的疑虑,但Airbnb想成为一个传递善意的平台——给一个陌生人开门,欢迎ta的到来,把自己的床让给ta。

但Airbnb曾委托民调公司YouGov在美、英、澳三国做了一次调查: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识的人大多都很友善;但有一半人认为,整个社会并不友善。

为了促成陌生人互信、让人们相信世界充满爱,Airbnb做过一些“傻呵呵”的事,比如制作一档只播报正面新闻的新闻节目,报道诸如“一只救援犬成了另一只救援犬的导盲犬”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家颇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公司。

在2023年,Airbnb准备在中国大展拳脚,当时的预测是,“2023年,中国会成为Airbnb最大的客源国”,“到2030年,中国会超过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目的地国”。

但这一蓝图现在就要夭折。2023年一季度,Airbnb营收达15亿美元,同比大涨70%。但中国大陆的住宿和体验预订通常只占Airbnb整体收入的1%左右,因为疫情又大受打击。

中国Airbnb常被诟病不了解中国市场,比如早先不能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客户想要投诉没有24小时客服,只能写邮件,平台也迟迟不为房东提供管理工具。

在2023年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Airbnb在两年内连续换了6任中国业务负责人,在2023年9月30日最后一任总裁卸任后,“中国总裁”一职空缺至今。

雅虎中国

1999年9月,进入中国

2023年2月28日,雅虎邮箱停止在中国大陆服务

存活时间:23年

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后,马云曾立下豪言壮语:“三年内,在中国,搜索就是雅虎,雅虎就是搜索。”

但因为雅虎出现内部矛盾、管理层“出昏招”等原因,这一宏图伟业并未实现。而很多00后可能不会记得,雅虎曾是互联网门户网站的开创者,是全球第一的搜索门户。在2000年代,雅虎一度占据中国搜索市场超过20%的份额。

这次,雅虎的离开很大程度是象征性的,因为早在2023年,雅虎已经陆续关闭在中国的主要服务,包括电子邮件、新闻、社区服务,并在两年后关闭了在北京的研发中心。

QQ堂

2004年,开服

2023年4月20日,停止中国大陆运营

存活时间:16年

在休闲游戏QQ堂停运前一个月,每天都有人更新着停运倒计时,有人在B站上传的QQ堂背景音乐合集也让人回想起无数个吹着空调玩QQ堂的童年日子。说起4月20日停服前的最后几分钟,一些玩家说大家彼此达成默契,没有互相伤害,有人摆出爱心队形,有人互道着886直到系统提示断链再也无法登录,共同缅怀一段属于第一代网络原住民的共同记忆。

2004年底开服的QQ堂背靠着QQ超过3亿的用户基础,凭借“社交+游戏”的模式,推出不久就收获千万级注册用户,同时在线人数一度突破了22万人,更是在2005-2023年间举办过8届“中华英雄争霸赛”,成为腾讯日后发展成游戏巨头的前奏。到后期,缺乏维护、外挂横行的QQ堂才逐渐被遗忘。

不过,QQ堂与韩国Nexon公司开发的泡泡堂非常相似,被后者在2006年起诉,成为中国第一起网络游戏跨国侵权案的主角。胜诉之后,腾讯沿袭了自己紧跟热点、优化产品、再用流量优势占领市场的方法论,用马化腾的话说就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2023年,离别无疑是一个年度关键词,篇幅所限,我们无法整理出所有离开我们的产品和企业,但就像讨论死有助于理解生一样,不论是影响力巨大的时代产品,还是一家曾陪伴我们数年的深夜酒吧,我们认为有些失去需要记录,谨以此篇,向它们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