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会促进心理学的一次革命:通心?
#人类的最终走向是什么#
为什么互联网会促进心理学的一次革命:通心
许金声
一、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10亿,平均每天上网时间4小时!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3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截至2023年3月,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0.8个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3.2个小时。受2023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民上网时长有明显增长。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平稳增长后,2023年我国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23年提升1.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冰表示,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才使得人际沟通变得更容易和及时。地球变小了,变成了一个更容易交往的“地球村”。
二、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冲击
重温一些社会科学家的言论,可以看到他们是有预见性的。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经提出“三次浪潮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变革方向进行了精彩的预告。他在1980年发表的《第三次浪潮》认为,今天的变革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他强烈主张,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适应第三次浪潮文明。他所强调的“第三次浪潮”指的就是“信息革命”。1998年,我国曾经翻译出版了一本《学习的革命》,则这样说:“世界已经发展了一种惊人的能力,它能够储存信息并且能够马上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把它展示给几乎是任何一个人。这种能力会给商务、教育、家庭生活、就业、管理以及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带来革命。”
比尔·盖茨曾经多次谈到“网上生活方式”概念,这已经成了热议的一个话题。关于互联网的正面作用,比尔·盖茨认为:“互联网是工具,它可以帮助你找到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们保持联络,找到某商品的最好价格,从朋友那里得到忠告等,互联网比其他方式都做的好。仅仅是保持联系,就没有什么工具比互联网更好……”
实际上,他所提出的是这样的问题:就像洗衣机、电冰箱一样,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如果运用得当,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
但比尔·盖茨谈到的只是互联网影响的一部分作用,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有没有一种比较好的理论,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些问题?
三、“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的视野
这个问题,可以从我提出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的视野来探讨。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是独处与交往。人不是在独处,就是在交往。
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示意图:
互联网产生之后,我们的基本生存状态仍然可以分为“独处”与“交往”。也就是说,网上生存方式同样不是独处就是交往。如果我们上网是一个人在寻找各种各样的信息,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是在独处,如果我们是通过上网是在采用微信、qq以及其他方式与其他人交流,我们的行为就是属于交往。
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看,互联网对于独处和交往的可以有的积极影响是:
1、增加了独处的丰富性。互联网的出现,直接提升了人们独处的能力。上网非常方便,人们通过上网,可以做许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包括,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看新闻、查资料等。
2、增加了交往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包括微信圈、qq圈的交流。发短信、写博客、微博、公众号等。
那么,有了互联网之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负面作用以及挑战性呢?
作为一名心理服务工作者,我经常举办工作坊、讲座、沙龙,我听到不少的女士学员抱怨,他们的老公一回家,吃过饭就玩手机,对孩子的学习乃至教育问题不闻不问,不和在家交流,也不陪自己的孩子玩……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这位先生在家里增加了自己独处的时间。
当然,我听到更多的是,父亲或者母亲抱怨孩子玩手机太多,要求我们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仅仅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利用互联网。它并不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存质量,它也可以成为我们逃避和隔离现实生活的工具。例如,我在上面所举的例子,那些在家里有人过分玩手机的家庭,是否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呢?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多年前早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倾向》中就提出了“高技术”与“高感情”的平衡问题。我理解,奈斯比特所谈这个所谓的“平衡”,就是指每一种影响巨大的新技术的普及,都对我们人格的状态以及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技术(High Teeh),不是指技术科学上一般意义的先进技术,而是指影响巨大的、热议普及的新兴技术。高感情,的英文原文是“High Touch”,Touch指触觉; 触感; 触摸; 触; 碰; 触摸时的感觉等。它原来的意思应该是指每出现一种影响巨大的能够影响我们生活状态改变的重要技术,都会引起我们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变化,我们必须提升我们这方面的素质。如果翻译为“高情感”,应该也可以,但如果我们从诠释学的高度,意译为“高通心”(更高水平的通心)更加准确,即更高水平的满足“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行为:
1、清晰自己;
2、换位体验;
3、有效影响。
这里的通心,既指狭义的通心,即人与人的通心,也指广义的通心,即狭义通心以外的所有的通心,包括人与技术,人与物的通心。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我们的生存质量,并不取决于我们上网时间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我们上网的时间内,我们的充实性独处在网络独处中所占的比例,以及我们的通心性交往在网络交往中所占的比例。
四、如何看待“网虫”?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解答这样的疑惑:“网虫”(上网时间超长者)与一般人相比,是更加封闭,还是更加开放?如果说他们封闭,他们坐在电脑旁,很方便地可以获得全世界的信息,如果说他们开放,他们又似乎忽视了人生内容的多种多样。我们能否说网虫就一定是不好呢?
如果所谓的“网虫”能够在“高技术”与“高感情”上获得平衡,他们清楚自己是什么,自己在做什么,准备如何发展,他们就是无可非议的。所谓取得平衡,就是首先指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更了解我们自己,更清楚我们需要做什么……简言之,就是生活方式与时俱进,通心力与日俱增。
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工具,它提供了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以及交往手段、交往机会,但它并不能够直接增加人们的独处能力、交往能力。所以有不少人把网络称为是“双刃剑”。例如,中学生上网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扩大对外交流的空间。但另外一方面,网络也使他们出现“网络成瘾”、“网络孤独”等问题。其实,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这些中学生的心理缺乏关注。缺乏通心的爱。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使一些人的孤独感(尤其是一些“网虫”)减少多少。甚至相反,还有所增加。这也许是由于互联网使人们在独处时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甚至企图利用互联网发展自己,从而降低对于交往的看重。阿尔温·托夫勒对这一点很有预见性:“产生孤独瘟疫的一个原因,在与社会差异性的程度日益增长。我们采用使社会非群体化的办法,用强调不同点而不是强调相同点的办法,去帮助人们具有自己的个性,使每个人更接近于去充分发挥它的潜力。但是这也使人性的接触,变得更为困难。因为人们越具有个性,就越难寻觅到一个具有与自己的兴趣,准则,爱好完全相当的伴侣或爱人。朋友们也更难得来串门了。”(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第431页,朱志焱、潘琪、张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他还说:“蒙受孤单的苦楚,当然很难说是始自今天。但是现在孤独是如此的普遍,竟然荒谬地变成人皆有之的经验了。然而,集体生活不只限于要求在感情上满足人与人的亲密无间。它还要求个人与组织之间保持牢固的忠诚联系。正像无数人失去同其他个人友谊一样,他们今天同样感到割断了与他们作为组织机构一分子的关系。他们渴望得到哪些值得他们尊敬,爱护和效忠的组织机构。”(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第430页,朱志焱、潘琪、张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利用互联网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对网络信息的特点有所把握。
当我们坐在电脑前,或者打开手机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信息爆炸的感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常常会感到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常常东看看,西看看,几个小时过去,我们毫无所获。于是,我们又常常更加焦虑、烦躁……
也许,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网络综合症”。
为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对待信息的态度或者状态。
对待信息,关键是如何获取信息,选择和消化信息。
这就需要对我们自己有深刻的了解。我们的自我是什么?当你在纷至沓来的信息面前感到惶恐的时候,你不妨静下来问一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到底需要做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我们人生的根本问题。人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我们自己的清晰和了解,莫过于产生人生的“道路自信”。
如果你都产生道路自信了,你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
与你关系不大的信息,毫不犹豫地抛开它们!
与你关系不大不小的信息,快速地浏览它们!
显然,关于信息的获得,并不是越多越好。信息的价值关键不在于它的量的多少,而在于它的质的高低。关键不是我们能够接触到多少信息,而是我们如何获得对我们适合的信息。所谓“适合”,还不仅仅是指理论上对我们有益,还包括它是否适合我们的消化能力,我们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消化这些对我们有益的信息。如果一种信息再好,我们无法消化,它对于我们还是没有什么意义。
五、心理学的使命
可以说,网络正在把人类独处和交往的方式、机会逐渐扩展到极端,把获取信息、交往的成本减少到最低。正是由于如此,也就使人类在基本生存状态上自身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在这里着重谈谈交往。以前人类交往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在物质的工具的改进,例如,各种交通工具、邮政、电话等的改进。当互联网出现后,外在物质工具的改进已经达到一个顶峰,人类交往的继续发展目前面临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就是人类自身交往能力的提升。
或者说,从木桶理论来看,如果把人类生存质量看成是一个由多块木板构成的一个木桶,人类交往能力则是其中的最短一块板。如果把人类交往能力看成是一个由多块木板构成的一个木桶,通心力则是其中最短的一块板。
当网络无能为力之处,正是心理学家应该大展身手之时。
人类交往的目的之一是达成亲密关系,享受亲密关系。
例如,互联网在择偶的机会上已经显示了很大的威力。通过互联网,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在短时间内完成必要的筛选过程。但如果不具备通心力,就难以顺利地完成这一过程。
例如,中央十频道播放了一个节目,一位83岁的退休教授找到了一个58岁的退休医生。整个过程时间很短,结果双方都非常满意。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1、有互联网这一先进的工具;2、他们具有必须的通心力。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互联网只能够增加交往的机会、减低交往的成本,不能够提高交往的质量。交往的质量取决于通心力。如果通心力没有跟上,互联网也起不了作用。例如,通过互联网的征婚就是这样。通过互联网的征婚尽管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成功率并不高。成功率不高的原因在于人们还不能够很好利用这一形式。
机会多了,但同时人的心也容易变花了。有的人择偶就像猴子扳包谷,扳一个,丢一个。
人际关系产生的幸福感主要不是取决于交往的机会,而是人们自身的状态。
在缺乏通心的情况下,人类的交流和交往的再容易、再多,也不能够使人们有幸福感。交流机会无限多,如果不能够通心,其交流的效果却会等于零,甚至有负作用。
人类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从人类自身来看,就是缺乏通心的能力,或者说人类通心力的潜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人类自身的问题有待解决,人类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其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人类的交往能力以及通心力。这正是心理学大有可为之处。
比尔·盖茨所说的“网上生活方式”,还应该包括“网上工作方式”。在我国,10.11亿的网民使我们各种各样的工作,都可以向网络化发展。尤其是涉及沟通,甚至本身就是沟通的工作,例如咨询服务,包括心理咨询服务……那么,在这里关于心理学与“网上工作方式”就应该多一些探讨。这需要另文讨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