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国内公布了6月进出口数据。其中,6月出口同比(按美元计)大增17.9%,远超预期12.9%,并较5月增速16.9%进一步抬升。出口的再度高增,引发了市场的诸多讨论。有观点指出,这是中国制造业长期竞争力提升的结果。也有部分观点提出,6月、5月出口连续高增背后,依然缘于4月疫情爆发引发的出口“错位”。当然,还有不少观点解释到,出口高增主要是受到“价格”因素的支撑,出口“量”上表现一般。

上述对出口高增的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些对出口过去一段时间强势表现的解析逻辑,能否外推至判断出口未来的走势上?比如,制造业长期竞争力提升是长逻辑,长逻辑很难精准预判短期走势。再则,疫情引发的出口“错位”,以及价格对出口读数的支撑,很难说还能持续多久。

我们暂不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并且有别于它们,我们换个视角,来看出口为何韧性十足。

首先,出口强,是不是因为外需强?从美国和欧洲,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的经济情况来看,它们的经济景气都在加速回落。比如,美国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已经跌破50%的荣枯线,美国零售销售一路下降。同样的,欧洲制造业PMI及零售销售双双快速下滑。

其次,出口强,是不是因为我们制造业技术水平,已经一枝独秀?从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高于我们的韩国的出口来看,似乎不是这样。6月韩国出口增速仅5.4%,较5月的21.3%大幅下滑,与美欧经济景气加速回落的趋势,保持一致。

那么,在外需回落加速,以及同为生产型经济体的韩国出口显著萎缩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为何能一枝独秀,逆势高增?能源价格的大幅背离,或是最主要的原因。对比主要经济体工业生产所依赖的核心能源的价格,不难发现,3月以来,欧洲天然气、煤炭,以及韩国天然气价格,均出现大幅飙升。相反,受益于全面提高煤炭供应能力,国内煤炭价格3月以来走势平稳,价格涨幅远远低于海外煤炭及天然气。

在海外主要经济体工业生产受累于能源价格暴涨的背景下,国内工业生产的“成本”优势,加速凸显。基于此,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或许能继续看到,海外经济回落加速、韩国等生产型经济体出口继续恶化,以及中国出口持续保持韧性。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文所表达观点仅代表对宏观市场的当期判断,可能随市场环境变化而产生调整,不构成任何信息屏受众群体的任何相关投资建议与预测。

(徐骥为兴证资管首席宏观研究员、全球宏观经济及大类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