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难度有多大(解读创业的成功之路)
硅谷顶级投资人本·霍洛维茨曾写过一本关于创业的书,叫《创业维艰》,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创业,就是完成比难更难的事!”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涌入创业大军呢?
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076万人,创下了历史新高。
近几年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企业能够提供给应界毕业生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大批的高校毕业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业”这条“不归路”。
为何说创业是一条“不归路”呢?
在《创业第一步的前1步》中说到:“我们总以为成功是能力,失败是运气,而事实和我们以为的刚好相反。成功需要满足全部的条件,而失败只需要不满足一个条件。”
回顾一下30年前的世界500强,已经有70%和我们say goodbye了。这么牛的企业都不一定能够经受风雨,何况是我们这些空有一腔热情的路人甲呢?
作者刘耕说:“创业的路,就像画一条彩虹。努力就有登顶的机会,但谁都不会把天捅破。虽然最终会落到地上,但过程很美好。”
确实,如果认清了创业的真相,还能选择认真创业,那么,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很多。
那么,作者刘耕又是何许人?
这是一个扎根于商业策划20多年的“创业谋士”,也是“全球唯一一个工作室不装灯泡的人”。他喜欢从人性的角度看“创业”,更擅长于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发现,市场上大多数的商业书籍都在讲已经成功的案例,而创业这件事情恰恰不能模仿,一旦模仿,第一步就走错了!
这本《创业第一步的前1步》并没有像市场上的管理类书籍那样去套用成功企业的案例,而是选用了作者自己的实战案例,一点一点分析这些初创企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既然,人人创业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选择“迎难而上”,那么,做好规划,步步为营才能赢在未来。
01 利润,是对创新的奖励
8月22日,华为的内部论坛上线了一篇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
任正非在文章中直白地说道:“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在全球经济衰退、消费能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任正非感受到了市场的艰难,他没有好高骛远地让大家升级转型,而是朴实地喊出了:“活下去!”
大企业难,小企业呢?
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显示,成立时间为三年左右的中小企业死亡率高达90.6%。
言外之意,初创企业能活过三年的,不足10%。看来盲目创业的结果,必然是死路一条。
所以,刘耕老师一开篇就让大家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适合创业的人呢?
他认为,一个有志于创业的人,需要为自己储备大量的知识。
因为他发现,大部分人所谓的创业,就是把别人的产品、技术或模式直接拿过来简单模仿照搬,踩着别人的脚印以为就能够走捷径,结果却进入了“死胡同”。
刘耕老师说:“利润,是对创新的奖励。”
哪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也需要进行一些微创新,否则,我们和别人一样,那还要我们干什么呢?
创业,就是创新,就是体现我们与别人不一样的价值。
而无论是何种形式上的创新,都离不开知识的储备。
只是,单有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
02 教育不是灌满,而是点燃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出了一位非常善于鉴别马匹的人叫伯乐。
他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将自己的相马经验编撰成一本《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种马匹的特点。
他的儿子将这本书翻看了无数次,自认为完全掌握了父亲的绝学。
于是,他便拿着《相马经》到处去找“好马”。
一天,一只癞蛤蟆跳到他面前,前额的特征和《相马经》上的好马特征几乎一模一样,他便兴奋地大叫起来:“我找到千里马了!”
伯乐一看,乐了,回答说:“这匹马太会跳了,不好驾驭。”
这就是成语《按图索骥》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傻儿子学到了一堆的“知识”,但却不会运用,结果就闹笑话了。
许多人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也会嘲笑这个儿子傻。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却和他一样,在“按图索骥”式地创业。
刘耕老师接触了许多创业者,都不太喜欢动脑筋。他们喜欢从“成功人士”身上寻找经验,喜欢从“成功企业”里照抄营销模式。
而这些阶段性被证实的结论,在另一些时候其实已经不适用了,一味地模仿,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作者说,所有的道理,都要看使用状况。
若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学再多的企业管理学、成功学都无济于事。
思维,就是运用方法的方法,运用道理的道理,运用知识的知识。思维不是“怎么办?”而是“为什么怎么办?”
在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中有这么一段话:在现在这个时代,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和选择”。
那么,创业需要具备的思维就是“我”能为“用户难题”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别人没有”的解决方案。
这个“别人没有”就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
所以,创业没有一劳永逸,只能持续创新。
刘耕老师说,只有“有人一直离不开你”,才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溜光大道”。
03 爱TA,才能感受到TA的痛
用户为什么会离不开你?是因为你能为他解决“痛点”。
什么是“痛点”?痛点,就是用户的现状与期望之间的落差。
刘耕老师说,创业就是找到自己的用户,发现他们的痛点,继而围绕这个“用户难题”持续寻找“别人没有”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那么,如此看来,“发现痛点”是创业的第一步,“如何发现”就是创业第一步的前1步了。
松浦弥太郎是日本成功的美学家,但他在35岁前一直都非常失败。
他高中辍学,只身前往美国闯荡,结果一事无成。当他黯然返回日本后,和朋友创办了“Cow Books”书店,但是,门可罗雀。
40岁那年,他担任了杂志《生活手帖》的总编辑,希望能为读者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结果,市场反应平平。
有一天,他漫无目的地走在街头,却发现不少人走进了便利店要了一杯泡面或者一份甜点后,脸上的表情立即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总是在排版精美做文章,这些根本不是用户所需要的。
他开始不断地研究人为什么会烦恼,又为什么会开心?当他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的读者快乐,始终围绕这个“难题”为用户给出解决方案时,他的杂志销量大增。
后来,他经营的《生活手帖》成为了销量百万级的生活指南,他也因此被读者授予“生活美学家”的称号。
刘耕老师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真正适合创业的人,是关心用户的人。
他说,如果我们把用户的幸福挂在心头,他们就会把钱放进我们的口袋;如果我们只是盯住用户的钱包,他们就会把钱包藏得更深。
真心真意地体贴用户的创业者,会钻进用户的心里去认真地体验他使用产品的全过程,找到那些可以改进的环节。
在这些环节里,挑一个最不能忍受的去难为自己。这个不能忍的点,就是“痛点”,同时,也是“商机”。
04 写在最后
创业,一旦开始,便停不下来。因为,这既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这本《创业第一步的前1步》,并没有鼓励大家盲目创业,而是从创业的准备、创业的心态、创业的过程等几个方面,让从未接触过创业的新人,能够从容做出正确的选择。
可以说,这既是刘耕老师送给创业“新手”的行动指导书,又是一封谆谆教导的长信,让人如沐春风,受益良多。
创业,并不容易,这是一条“少有人成功”的路!
年轻人,既然想去闯,就做好准备出发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