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这个社群是为了什么?

你的社群可以给群成员带来哪些价值?

1.共同分享某个产品的优劣

2.提供某种爱好的交流机会

3.聚集精英人群,共同做出影响力

4.让某个地区或者领域的人更好地交流

5.大家一起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

6.认同某一类价值观,共同探讨

如果你认为自己能提供价值,就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你要在某个单点能力上拥有超过普通人的能量,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社群的价值是基于能力构建的,不仅仅是热情或者愿景。

三、社群的聚粉

社群初期聚粉其实很难,在社群遍地开花的当下,没有人气的社群其实很少有人愿意加入。现在这个时候,可以说已经过了社群的早期红利,如果你本来就是自带流量的大V,或者掌握着不少用户资料,初期的启动会相对容易一些。那么冷启动的聚粉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从自己的朋友入手,还有朋友的朋友,先进到社群撑场面。

有了基础数量的用户,再开始考虑活动和营销。这个时候,要有选择地到相关的渠道去寻找用户,比如,小米最初做MIUI系统的时候,就是通过论坛做口碑,注册了上百个账户,天天在论坛发广告,精心挑选了100位超级用户参与反馈。

四、设立群规

1.入群规则

社群的加入,有门槛比无门槛要好很多。虽然初期的聚粉非常困难,但是能够筛选一批精准、高质量的启动用户,才是社群能够继续发展的关键,因为这一批用户就是你社群的内核,你要从这里出发,探寻社群更多的可能。

2.运营规则

有种观点认为,群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不存在什么礼仪基础,无法制度化,其实这个问题只要考虑群的规模和建立群的产品逻辑,答案就很清楚了。如果是在线学习群,哪怕规模再小,也得有规矩,否则老师都无法在线授课。如果是微信群,你要长期维护这个群,还想要进一步扩大规模,群规是必要的。群规的目的主要是在活跃度和诱发刷屏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特别是在移动端,活跃度太高,会带来强烈的刷屏感,使得用户体验下降。

关于规则设计的具体案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私信回复“规则”,即可获得文章链接。

五、保证输出

社群早期的输出,主要是靠运营者和种子用户,可以采用约稿、转载等方式。等到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就要群体化运营,让普通成员也能够输出内容。当然,群成员产出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用吴晓波频道举个例子:

吴晓波老师开设微信号以后,发展迅猛。但即便是才华横溢的吴晓波老师,天天为写好微信稿,也勉为其难。所以,一开始吴晓波老师在微信“吴晓波频道”尝试发动全国的订阅者为频道投稿,但发现质量难以把控,筛选、修改的工作量很大。所以退而求其次,推出“话题墙“,征集用户关心的话题,就可以做到内容方向的精准筛选。另外,吴晓波老师在视频中增加了与公众号互动的环节,并发起主题互动,从而开始形成“视频——公众号——线下书友会”的闭环运营特色,在全国建立了不少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