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漳州二期、广东廉江一期两大核电项目予以核准,释放了我国核电产业有望进入加速发展的积极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我国已经核准多个核电项目,核准节奏有所加快——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浙江三门二期、山东海阳二期、陆丰三个核电项目,共6台核电机组;9月份,福建漳州二期、广东廉江一期两个核电项目,共4台核电机组。此前,我国核准核电数目最多的一年是2008年,共涉及14台核电机组。但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安全高效发展成为我国核电领域发展的关键词。

事实上,随着“双碳”目标加速推进,在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占比提升,火电发电占比退坡的背景下,能源供应短期亦迎来阵痛。而要解决新能源发电稳定消纳的问题,需要特高压、储能、配电网等领域的长期持续投资。对比之下,核电因为同时具备清洁性和稳定性,同样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不可忽视的角色。

审批重启后迎首个核准高峰年

今年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当前我国核电建设的节奏口径: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为核电项目安全性敲响了警钟。以此为转折点,全球范围内的核电产业发展进入了以安全为最大前提的阶段。且在次年,我国也调整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 2023 年)》的发展目标——到2023年,运行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

而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截至2023年8月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53台,总装机容量为5559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3台,总装机容量2419万千瓦,在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3年是我国重启核电项目审批以来首个核准高峰期。

1985年3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在浙江秦山开工建设,并于1991年12月成功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此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确立了“适度发展核电”的方针,浙江秦山二期、广东岭澳一期、浙江秦山三期和江苏田湾一期等共8台核电机组的建设获得批准。

2005年,我国核电核准方针迎来转变:由“适度发展”变为“积极发展”。随后的五年里,即2005年至2010年,我国新开工核电机组累计达30台。但就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影响了我国核电核准和发展的节奏。

实际上,在以安全为最优前提的发展阶段,我国核电项目的审批始终处于“走走停停”的状态。

在2023年审批重启后,我国批准了8台核电机组。此后三年,“零审批”再临。直到2023年7月,山东荣成、福建漳州和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的核准开工,结束了这一状态。

每年审核4至5台核电机组,是最近几年的常态。但到了今年,核准节奏显著加快。

9月15日,中国核电发布公告,福建漳州核电项目3、4号机组予以核准。该公司控股的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为核准项目的业主单位,负责项目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据悉,这一项目为厂址规划容量内的二期扩建工程,机型为“华龙一号”,单台机组额定电功率为1212MW。

此外,一同获核准的广东廉江一期1、2号机组,隶属于国电投,采用CAP1000压水堆机组。

“单台核电机组预计投资额200亿左右,年内核准10台机组可带动产业链2000亿投资规模,无论从投资带动效应,还是对长期能源保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加大核电领域投资存在极强必要性。”国联证券分析认为,2023年稳增长、新基建是最重要投资主线。核电凭借对投资巨大拉动作用,成为推动新基建重要抓手。

业内预期或进入常态化审批阶段

“我们认为,核电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发展的领域之一,核电将会在新的电力系统中扮演基本负载的角色。”摩根大通亚洲电力、公用事业及可再生能源行业研究主管韩咏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