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们很难想象短视频会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时代。

电视“流”的线性结构被打破,视频内容无时无刻不在传播;观看者同时也是创作者,视频人人可拍、人人都有机会被看到;有九成网民的注意力都被其占据,你可以借此娱乐,也可以获得知识、服务、商品,甚至是一份事业和工作……

如今,你已经很难去简单定义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是什么,它更像是大众生活的微观缩影,将日常多面化的展示,给更多人知识技能上的收获,抑或是给心灵的慰藉和共鸣。

“抖音已经从一种娱乐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在昨日举办的2023抖音创作者大会上,抖音副总裁支颖这样说道。短视频已经不能用来概括抖音,多元化的内容、由内容延伸出的服务、商业,以及齐聚而来的超6亿日活用户们,都成为了抖音的一部分。

抖音副总裁支颖在创作者大会上做分享

业内常用詹姆斯·卡斯的“无限游戏”理论来解释抖音的发展,追求扩大边界,带动更多人共同受益成为赢家。作为移动互联网中愈发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站在当前这一节点上,我们该如何构想抖音的的下一个时代?新增量和想象力还有多少?

以视频为原点,跳出时长限制

回答“未来”之事,自然是要以了解“过去”为基础。

早期,15秒的短视频完美契合了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以及大众随时获取内容的偏好。但也随之带来问题:用同一首音乐进行多样化趣味演绎成为了主要类型,同质化很快使得新奇和趣味性,连同着平台的内容价值一同降低。

“kill time”的娱乐只是对短视频的刻板印象。随着短视频大众化愈加凸显,用户在娱乐之外需要更多元、信息量大且有深度内容,平台也有必要为更多元的价值呈现而塑造一个足够大的扩充空间。

于是,跳出时长限制成为必选项。抖音从2023年开始逐步开放视频的时长权限,同时在去年推出了中视频伙伴计划,创作者自此将能够分享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三个平台的流量收益。据官方数据,截至目前月入过万中视频创作者达1.7万人,90万名创作者加入计划收入上涨3.5倍。在2023抖音创作者大会上,抖音也表示未来还将开放发布30分钟以上视频的权限,方便创作者生产深度内容。

如今看来,视频时长变化背后更多体现出的是“不设限”。

首先在创作层面,深度硬核内容领域的创作者需要时长扩充,靠灵感和兴趣创作的创作者也需要自由选择更适配的时长,不同领域、行业和经历的人即便不了解任何时长规则,也不妨碍其分享生活见解。

比如你可以在抖音看到相当多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创作者,他们所产出的内容包罗万象。知识创作者@意公子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她发布的内容涵盖了中国艺术、西方艺术史等等,超300个作品以及吸引了746.1万粉丝关注。在今年中秋节时她还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了深度解读,作品获赞超20万。

知识创作者意公子

其次,是变现的可能性被打开。时长更长意味着广告内容可以有更大的创意设计空间,创作者与品牌合作模式更多元;更长更深度的内容也可以吸引和积累到粘性较强的粉丝,由此创作者从视频到开拓直播、知识付费等变现模式的路径也相当通畅。

另外,短中长之间的交叉耦合也带来了新的内容形式——比如短剧。它并非是长剧集的降维,而是形成了一种新兴独立的叙事方式,既贴合平台的传播机制,也为用户在传统影视剧之外带来了更多差异化的优质内容。目前,抖音上影视二创爱好者相当多,天然适合创作这类内容。而为了帮助更多创作者在这一领域持续探索,抖音今年也和爱奇艺达成了合作。

能够看到,目前抖音是直接给到了更多创作者以更大的施展空间,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从业者,其职业、年龄或是个人特点都不会是限制,反而可以作为一种闪光点在抖音这个舞台上被放大。同时,内容的丰富度、品质和价值度日渐提升,让更多用户更有收获,自然而然也让创作者收获了回报。仅仅是视频的扩容,就足以生成一个正循环,让各方都进一步实现了自身价值。

横向拓展,打破内容形态壁垒

短视频平台能够拓展的远不只是视频时长。在内容层面,平台早已跳出了“视频”领域,横向兼容了更多内容形式,完全打破了内容的壁垒。

最早被兼容的,是如今更趋于“功能化”的直播,目前抖音直播就已覆盖了30余种垂类。

这其中,有已成为消费新常态的直播带货,让众多品牌商家得以拓展线上渠道;还有丰富的“线上演艺”直播,让更多像安徽省潜山市黄梅戏剧团这样的剧团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更多基层的艺术工作者实现了收入的增长。抖音也表示未来还将通过多个扶持计划为院团、乐团以及演职人员们打造“第二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