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品牌出海的意义是什么?国产品牌最近发展怎么样了?
中国企业出海并非新鲜事,从被誉为“非洲之王”的传音控股,到估值突破千亿美金的SHEIN,再到全球下载量居首的TikTok[1],国产厂商全球化战略布局从未停歇并不断提速。出海主力也从过去的服装鞋帽逐步拓展至互联网、家电、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更多元、附加值更高的行业。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累计出口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中国汽车出口正驶入快车道,其中新能源汽车是重要增长点,相关厂商出海势头迅猛。以比亚迪为例,2023年9月8日,其与泰国WHA伟华集团大众有限公司签署土地认购、建厂相关协议,计划在泰国建设东南亚首家电动汽车制造工厂,预计年产能15万辆[2]。此外,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纷纷将出海首站选在“计划于2025年停售燃油车”的挪威,一汽、吉利等传统车厂的新能源产品线也积极“抢攻”欧洲市场,并陆续覆盖全球重点区域。
事实上,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厂商,游戏、手机、智能家电等诸多细分领域参与者也正加速开拓全球范围蓝海市场,出海浪潮势不可挡。
1、出海已成企业开辟新增长曲线的“必选项”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和互联网流量增速见顶,国内部分市场趋于饱和,出海成为企业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部署。
以游戏行业为例,根据伽马数据,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的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80.13亿美元,同比增收25.63亿美元,增量已经超过国内市场。海外业务已成为中国游戏企业营收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2023年,三七互娱在境内业务营收同比下降6.7%的情况下,得益于海外业务营收高增122.9%,维持了整体业绩的稳定增长;腾讯、中手游等企业海外游戏业务增速也表现强势,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海外市场探索新动能的不只是国内市场遭遇瓶颈期的企业,处于稳步发展状态的企业也将出海作为可持续经营的关键一步。随着体量和规模的增加,如何通过创新变革实现持续盈利尤为关键,广阔的海外市场成为国内企业开启新增长曲线的关键选择。
正如各大新能源车企,在外观、性能、能耗、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后,纷纷将视野转向海外,寻找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当然,除自身过硬的技术、服务和产品等有力支撑外,部分优良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车企的海外拓展提供机遇。近年来,欧洲碳排放政策持续趋严,对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随之加大,如挪威出台电动车免征25%的增值税、免征进口关税及养路税等激励政策,德国计划提高电动汽车购买补贴,并延长补贴时限等。
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持的完善,海外仓的加速布局,以及跨境支付、SaaS建站等出海工具的健全,能够为厂商海外业务的拓展提供坚强后盾。中国企业正加速布局全球市场,海外声量也不断提升。Meltwater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在境外各大社交媒体上提及“中国制造”相关关键词的发帖总数达1.78万,同比上升34.1%。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受信任程度也不断攀升。益普索《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品牌信任指数较2023年上升6个百分点(见图1.1),是全球增量最高的国家。海外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逐步增强,为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市场环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