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与众不同的创业氛围,让我由衷感到创业也是有温度的。”俞洋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创业新人,今年的疫情让她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所幸,来自大桥街道服务办的刘亚能及时“雪中送炭”,为俞洋“输氧”“供血”,积极帮助她渡过艰难时刻。

作为双创热土、双创沃土,杨浦如何让创业者切实感受到被支持、被推动的成长力量?近年来,杨浦推出片区化创业服务模式,以6大片区统筹各街道、市区级孵化基地、高校指导站创业服务工作,以及来自创业指导专家的智库支持,进一步打通产学研落地渠道,拉近服务对接距离,提升政策响应速率,盘活赋能要素流通。

精准滴灌,“新苗”长为大树,继续为“新苗”遮风挡雨

开设7个线上指导服务组,涵盖文创、科创、融资、电商、企业服务、政策指导、意向创业等多个领域……

今年,为缓解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面临的困境,区人社局依托片区专家资源,启动“专家在线坐诊”服务,以线上一对一、分组交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指导。

根据俞洋海外归国的特点,刘亚能结合国内不同的投资机构路演BP模式,多次对她进行辅导。同时,为进一步帮助俞洋夯实创业发展底座,将国外学习到的思路进行合理转化,刘亚能联系上了片区负责人,想要依托专家智库资源,为俞洋精准把脉。

很快,俞洋成功匹配到了创业指导专家,成为杨浦创业“新苗”,多次一对一的深度会诊促使她一步步找准了企业发展方向。在片区负责人的建议下,俞洋还加入了杨浦创业政策扶持的工作群,通过线上片区负责人的指导,了解到房租补贴、社保费补贴等相关政策。正是在片区资源的滴灌下,使得俞洋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她成立的嘉坤达咨询公司已和多个平台签约,公司运营也步入了正轨。

刘亚能表示,通过片区的协调指导,使得创业服务可调配的资源更为丰富和专业,后续大桥街道也将继续依托片区模式,持续跟进俞洋的发展情况,及时对接政策补贴和服务资源,帮助其更好地发展。

2023年,大桥街道获评“上海市特色创业型社区”,扎实服务、做好个案,耐心培育“新苗”,实时更新“创客朋友圈”,帮助创业青年从“新人”成长为“达人”。

今年,大桥街道积极整合资源,对街道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了改造升级,迁至宁国路399号碧桂园中心。升级后的孵化基地集“专业孵化+创业服务+产业资源”于一体,服务企业超百家,通过联动区域内的长阳创谷、互联宝地、四季广场、城市概念等园区,一同举办“大咖下午茶”系列主题活动,分享渠道资源,更好地为创业者搭建了互相交流、互推资源、联动发展的平台。

硬件设施全面更新的同时,创业服务软实力也在进一步提升。片区化创业服务模式不仅为区域内园区、社区及众多小微企业打通了资源互通的壁垒,大力促进了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同时,注重提升区域创服人员的综合服务指导能力。依托跨片区交流,互教互学,参观实践,取长补短、协同助力,为创业服务人员“补钙充电”,推动创业服务提速增效。

在片区模式的盘活带动下,大桥街道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既是区创业政策的咨询受理窗口,落地落实人社政策,又成为企业对接投融资、申报创业启动资金、解决资金之困的“加油站”,为广大创业企业营造了更加高效便捷、舒心的双创氛围。

“创业不仅仅有丛林法则,更多的还要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刘亚能的指导帮扶下,涌现了众多反哺杨浦创新创业发展的青年创业者,董允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2023年董允文在大桥街道开启创业之路以来,每当他遇到困难时,总会第一时间找到刘亚能。在他眼中,刘亚能总是与创业者们零距离接触,随时为大家答疑解惑。无论是安排工位、协助开业、对接服务,还是推荐活动、联络资源、组织路演,都有刘亚能忙碌的身影。在刘亚能的引领帮助下,董允文从最初的“创业小白”,成长到注册企业、享受开办费与社保费政策,扩展了业务。

一直以来,董允文都想帮助更多和他一样有着创业梦想的人。当了解到片区化服务这一互利共赢的模式时,董允文便主动提出愿尽己所能为片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财税方面的服务,并与大桥街道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签订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反哺大桥街道。

据悉,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企业得到了来自董允文的指导帮扶。

在杨浦,无数“刘亚能”用心、用情,温暖鼓励着一批批年轻人,带动了无数不忘初心的创业者,促使他们无论走得多远,都肩负反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安了家”的“啄木鸟”,安心攻克水环境治理难题

顶着一身蚊子包、耐着暑热蹲守5天,根据实地调研情况、精益求精地修改着电脑上的图纸,最终设计制造出可持续改善和保障贵港市中心河道水质的环保设备……2023年,在广西贵港的护城河边,彼时还是上海理工大学环建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研二学生的刘伟,为自己的创业之路带来了“第一桶金”。

“我们公司的logo是一只衔着水滴的啄木鸟,寓意着我们想做攻克水环境治理难题的‘啄木鸟’。”刘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