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首份“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发布。文末可获取《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暨双碳领导力榜(2023)》报告全文

文 |《财经》杂志&中创碳投联合团队

中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两周年之际,《财经》杂志在京举办第二届“碳中和高峰论坛”,并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3)》、《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3)》、以及榜单分析报告。

2023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

《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3)》由“总量榜”和“强度榜”组成,覆盖100家高碳排放上市公司。这些公司2023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计约51亿吨,剔除重复计算后,超过当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与现阶段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排放规模相当。

《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3)》综合双碳行动中的十大议题,用五个等级来评价企业在落实双碳目标上的进程。该榜由6个分榜单组成,分别评价百家高碳排放公司,及互联网、汽车、商业银行、证券、房地产五大行业的头部上市公司。各分榜中,表现可称卓越的公司数量均只有1-3家。

全球变暖正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性,致使极端天气频发。而中国的减碳行动对缓解全球变暖至关重要。据BP能源统计,2023年度,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5.23亿吨,居全球首位。

尽管当前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但中国的碳中和事业仍在持续推进。过去一年,中央政府指导双碳行动的“1+N”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上市公司是中国数千万市场主体中的优秀代表,其产生的碳排放也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多半,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他们可谓“举足轻重”。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数据的披露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排放企业都未主动披露碳数据。同时,统计和披露碳数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有行动机制来落实双碳目标。

2023 年11月,《财经》杂志和中创碳投联合发布国内首份《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榜》,引起了各方对上市公司碳排放的关注,带来的影响力远超团队预期。受此鼓舞,双方决定继续这项工作。2023年,我们将榜单从高碳行业延展到其他对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评价维度也从单一的排放数据统计,延展到上市公司在落地双碳目标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领导力。

我们感受到,当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正在关注双碳议题,但实践中却面临重重阻碍:政策、资金、人才、意识、能力……内外部的各方面条件都有待完善。推进“碳中和”这项难而正确的事业,需要长期主义价值观,也需要各方携手并进。对上市公司自己,更应该努力做到公开、透明、负责、行动。

高碳行业的变与不变

今年的碳排放榜单仍然覆盖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业。我们依据上市公司披露数据或估算数据,按照排放量从大到小,筛选出前100家高碳排放公司。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化工行业碳排放计算复杂,难以掌握估算偏差,因此仅考虑披露过碳排放数据的企业。

从总量看,百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量合计约51.0亿吨,比上年度的44.2亿吨增长15.38%。百家上市公司的排放量门槛,也从去年的619万吨上升至933万吨,增幅50.73%。

发电、水泥、钢铁,仍是构成榜单的三个主要行业(见图1),入选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29家、18家、22家,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0.64亿吨、11.26亿吨、6.34亿吨。这三个行业合计占榜单总排放量的75%,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图1-榜单各行业公司数量、总排放量与平均碳强度

碳排放总量榜中的大多数公司,排放量都集中在1000~3000万吨(见图2),但排名前10位的公司(见表1),排放量均超过1.5亿吨,合计约占百家总量的44.31%;前20名的公司,排放量均超过6000万吨,合计约占百家总量的62.37%;前30名的公司,排放量均超过4000万吨,合计约占百家总量的72.71%。这30家公司未来如何行动,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图2-2023年和2023年榜单公司碳排放量分布情况

表1-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2023)

前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