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被牛虻咬过一次,当时咬到的是胳膊,看到后我连忙用手去拍,结果没有拍到,牛虻飞走后,被叮的部位流出了一些血,不过很快就止住了,原本以为就这么过去了。但是没想到到了下去被叮的部位直接肿了起来,又疼又麻又痒。

后来,妈妈连续给我抹了一个星期的风油精才好了,从那以后,我对牛虻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生怕它从那又冒出来给我一口。

牛虻与蚊子一样都是吸血昆虫,但是它可比蚊子狠多了,蚊子最多就是用自己刺吸式的口器伸入我们的皮下,切口非常的小,但是牛虻的口器像双开的剪刀(由锋利的上、下颚和口针组成),造成的切口很大,然后再吸食血液,而且它们在吸血时也是像蚊子一样“一边吸血,一边对着我们吐口水”,而这些“口水”中含有大量的抗血凝物质,这就是导致我们伤口红肿的主要原因。

虽然牛虻很凶猛,但是比起以前,如今的牛虻少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牛虻

牛虻是虻的俗称,它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俗称,比如马蝇、牛苍蝇、瞎虻等等,当然它并不是苍蝇的一种,因为苍蝇是双翅目蝇科下的昆虫,而虻是双翅目虻科下的昆虫,目前已知的虻超过了3500种,在我国分布的就超过了300种,它们广泛的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

牛虻是昆虫中最能吸血的存在,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口器造成的伤口更大,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吸血的昆虫中,算是比较大的个体了,成年的牛虻体长平均可达2厘米左右,比苍蝇还要大一号,而这也是它“牛虻”俗称的由来(大如牛)。

牛虻与蚊子有两个比较相似的地方,第一个是生长发育过程,它也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以及成虫四个阶段,不同的是蚊子会将卵产在水中,但是牛虻是将卵产在水上的禾本科植物上,孵化后才进入水中生活,当然牛虻的幼虫也有陆生的,但极少。(下图为陆生牛虻的幼虫)

第二个是吸血的习性,雄性的蚊子是不吸血的,只有雌性才会吸血,牛虻也是一样,雄性的牛虻会以花蜜和植物汁液为食,只有雌性才吸血,而且雌性吸血也与发育卵细胞有很大的关系,只要吸不到血,它们就无法正常繁殖,这种繁殖习性成为非自发性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