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会有人经常饿死?为什么人们不想其他谋生的办法?
古代饥荒是人最大的杀手之一,因为每一次饥荒都有大量的人被饿死,而从我们的视角看,我国地大物博,水系发达淡、海水资源丰富,根据《中国动物志》的统计数据看,我国仅仅是淡水鱼(包括初级、次级以及周缘性淡水鱼)的种类就多达1050种。
那么,为何古代饥荒时,人们不去抓鱼度过难关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聊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饥荒是怎么来的?
饥荒是因为饥饿导致人类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而“饥”在古代的解释是五谷收成不好的意思,“荒”则是蔬菜、野菜等可食用的植物无法正常成熟的意思,那么,什么原因才会导致饥荒呢?有两个主要因素: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
首先是人为,在历史上有多次饥荒是人为造成的,而人为的因素主要是战争,因为一旦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最苦的就是负责种地的老百姓,届时人们流离失所,惶惶不可终日,就会出现粮食危机,从而引发大规模的饥荒。
其次是自然因素。这其实才是历史上出现多次饥荒的主要原因,而自然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干旱和水灾。在古代,人口数量较少,耕地面积较大,但尽管这样,相对落后的种植技术,让古代的种植主要依靠“看天吃饭”,所以,古代的人均粮食产量是比较低的,这就使得大多数真正种地的农村手里是没有多少存粮的。
这为数不多的存粮还要拿出一部分来作为种子,剩下的一部分作为坚持到收获的口粮,这已经是比较困难了,当收获的季节突然遭遇大旱或者水灾时,此时人们手中已经没有了多少存粮,等待收获的粮食又颗粒无收,这样不仅会马上进入饥荒,还会导致漫长的饥荒(即便天气恢复了。也没有了种子种植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人口死亡的现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