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只有传位给孙权,才能保住孙策打下来的基业,更能保住孙策儿子的性命。

建安五年,孙策在一个十分意外的情况下遇刺,而就在他遇刺当夜,便因伤势甚重去世,年仅26岁。

而在孙策临终前,自知命不久矣的他,曾对自己的身后事以及江东的未来做了一系列安排。

其中,最为主要的安排,就是将象征江东统治权的印绶,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并嘱托重臣张昭等人用心辅佐孙权。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在古代的继承体系中,大多都是“父死子继”,况且孙策也有儿子,但为何他却反而选了“兄终弟及”这种方式呢?

其实孙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当时他面临的局势,迫使他不得不这么做,也惟有传位于弟弟孙权,才是化解当时糟糕局势的最优方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孙策死的实在太不是时候了。

孙策死的时候,孙氏政权刚刚才在江东站住脚跟,但站住不等于站稳,此时江东的内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首先就是孙策在自己的势力里,没有绝对的权威。

众所周知,孙策之父孙坚,是在孙策十七岁时便战死,而那个时候的孙策,虽说小有名望,但却无军功在身,因此其本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自然就很小。

甚至,就连去找袁术要回父亲的旧部,也得靠着打山贼立功后,才要回了一部分。

而当时他的族人和将领,却一个个早已立功授官,比如舅舅吴景,当时为丹阳太守,堂兄孙贲则为都尉。

所以,在孙策创业之初,能领导族人的最大也是唯一的权威,就只剩下孙坚长子这个身份了。

正是因为如此,孙策的队伍从一开始组建,里面就有大大小小的好几个股东,靠着与这些股东的合作,孙策才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基业。

毫不夸张地说,孙策在去世之前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盟主,而不是君主。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孙吴的将领权力都相当大,也具备高度的自主性,甚至,可以用军阀来形容他们。

况且,当时孙策死的时候,其官位也只不过是一个太守,而太守在孙吴政权里并不算高,孙贲、吴景、孙辅等均为太守。

既然大家官职都一样,凭什么就要听你的?

所以,孙策在没有树立自己的权威,并且当时的江东还是豪强林立、各自为政的局势下突然死掉,确实死得太不是时候。

如果再给孙策几年的时间,那么相信他应该能改善这种情况,建立自己的权威,有一批属于自己的死忠,但可惜的是,他过于短命,还没来得及做这些工作就死了。

除了孙吴政权内部的矛盾之外,当时的外部也是矛盾重重。

孙策不是江东本地人,他是以武力手段,驱逐了东汉朝廷设置在扬州的合法官吏,从而占据江东开创基业的。

而他这一举动,必然就动了原本主宰江东的当地土著豪族的蛋糕,加上他名声不好(袁术部将身份),因此,就遭到了江东土著豪族的强烈抵制。

只不过,对于这些人的抵制,孙策采取了一种更为强硬的方式进行了解决。

这个方式就是杀,并且还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批一批杀,所以,在孙策的授意下,原本江东的名士家族,被批量剪除。

像我们熟悉的顾、陆、朱、张这“吴四姓”,其实都是在经过孙策杀戮后仅存的硕果,在他们之前,江东的士族远不止这四家。

比如吴郡的高氏、会稽的周氏、以及会稽的盛氏等,都曾经是江东的高门大户,但就是因为反对和不支持孙策,均被其无情抹杀。

这还只是社会地位很高的士族,而那些普通的豪族,孙策更是不客气。

比如吴郡的王晟,他曾担任过合浦太守,同时也是孙坚的好友,但就是因为起兵反抗孙策,全家宗族,都被孙策杀了个一干二净。

而王晟本人,原本孙策也是要杀的,但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多次哀求,这才让王晟捡回了一条性命。

至于什么乌程邹氏、乌程钱氏等,基本上都被孙策灭了族。

而在杀了这么多江东本地的士族与豪强之后,他们对于孙策有多厌恶和反感,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孙策还活着的话,那么这些内外的矛盾,暂时还能压得住,并且孙策也会通过时间来一点点化解这些问题,但问题是,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却突然要死了。

一方面是因为政权建立时间太短自身尚且有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屠戳太狠,导致江东本地的士族还没有完全站在孙家这边。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曹操和刘表这类强敌,还在虎视眈眈。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即将咽气的孙策,深知选择继承人事关重大,其直接关系到孙家未来的生死存亡,所以,就这个问题,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而他选择弟弟孙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