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也有春天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音乐电影,讲述了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和池塘底教育院孩子们的故事,马修通过自己的爱与责任改变了教育院孩子们的一生。剧中的音乐和马修与孩子们之间的感情温暖人心,发人深思。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治愈,电影讲述的是孩子们和马修的双向救赎,同时也治愈了每一位观看这部影片的观众。

电影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音乐家皮埃尔·莫昂奇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回国吊唁为开头。在安葬完自己的母亲后,他收到了儿时教育院的伙伴的拜访,在佩皮诺给他一张旧相片和一本尘封的日记本里,他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的那段灰暗但又充满希望的童年,同时也向观众讲述了池塘底教育院的孩子和音乐家马修的故事。

马修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之后,来到了一所名叫“池塘底”的教育院,这里接收着无数的问题少年,他们是世人眼中的“坏孩子”,这所学校的规矩是专门针对坏孩子制定的,“一犯规,就处罚”是校长和老师们的口头禅,关禁闭是这里的家常便饭。

来到教育院任教的第一天,孩子们就抢了马修的公文包,但是,马修却在校长的面前维护了他们,这让孩子们暂时接受了这个新老师。马修让孩子们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梦想,出乎意料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憧憬的美好未来,这让马修坚信,这群少年并不是无可救药,他下定决心要教好他们。

晚上睡觉时,孩子们在寝室唱歌嘲讽马修,但是马修并未生气,反而认识到了孩子们的音乐天赋,于是他决定组建一个唱诗班。唱诗班的成立改变了学校的氛围,孩子们不再以捉弄老师为乐,不再反叛,而是开始享受属于这个年纪的快乐,师生之间的相处逐渐融洽,连不苟言笑的校长也变得和蔼。在这期间,学校接收了一位转校生孟丹,他性格暴戾,不信任任何人,并且有暴力倾向,所以在学校发生失窃后,他成了首要的怀疑对象被遣送回了原来的管教所。

因为合唱团的成功,校长得到了晋升的机会,在校长去述职的时候,孟丹复仇放火烧毁了学校,万幸马修因为带孩子们出去郊游躲过一劫,但校长却失去了晋升的机会,他气急败坏的开除了马修。校长不允许任何人再见他,于是在马修离开的时候,孩子们用纸飞机和他告别。马修把孩子们作为他音乐梦想的依托,而孩子们也在音乐中看到了更好的未来,马修在离开时说:“我是克莱门特·马修,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失败的学监。”但是他却拯救了一群被放逐的孩子,培养出了一位大音乐家,他是一名绅士,永远带着和蔼的笑容,他用他的博爱与宽容培育出了满园的玫瑰。

看完整部影片,我最大的一个感触便是“偏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搬都很难撼动”。影片中的教育院叫“池塘底”,它深刻的反应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被关在学监里,被刻板的规则束缚,被“一犯错,就惩罚”的魔咒压迫,他们就被埋在池塘淤泥下渴望破土的种子,他们向往光明,只是少年的自由与规则森严的社会总是相悖,所以他们被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社会、老师都对他们横眉冷对,甚至他们的父母眼中都写满失望,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世界的冷眼相对中自暴自弃,他们通过叛逆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爱和尊重的渴望,但是池塘底的淤泥太厚以至于他们无法冲破。

还有电影中的孟丹,固然他本身戾气难去,但是他是唱诗班唯一的男中音,如果没有偷盗事件,也许他会慢慢放下隔阂,找到内心的柔软和善良。但是,校长的偏见把他打回了深渊,因为他曾经劣迹斑斑,所以他一定会偷东西。成见像一座大山,压垮了一个本该有另一片未来的少年,最后他选择了报复,烧毁了教育院,也烧毁了他通往人间的路,从此身处地狱,再无花期。

试想如果没有马修的出现,教育院的孩子们也许也会变成下一个孟丹,但是万幸,鲜花等来了他们的园丁。他把他们从池塘底捞出,洗清他们满身的污泥,然后小心翼翼的将他们种进土壤,每天都用爱和宽容悉心浇灌他们。在日记里,马修用到了一个词“驯化”,他和孩子们就像小王子和狐狸,狐狸本身充满野性,但是小王子让他感受到了爱,所以他甘心被驯服。孩子们在马修身上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对他们的珍视,原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他们也能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终于寒冬播下的种子在春天破土而出,他们会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亭亭如盖。

这部影片作为教育界的神作,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作为一名老师,马修善于从每一处细节发现孩子们的与众不同,他让盖贺错去照顾被他恶作剧伤到的神父,他在孩子们谩骂的歌声中发现他们唱歌的天赋,他努力说服莫昂奇的母亲把他送到里昂音乐学院去学习,他用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消解了孩子们身上的戾气,剪去了旁逸斜出的枝条,让他们成长为独一无二的玫瑰。放牛班的孩子们在这位秃头老师的带领下,找到了他们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影视评论稿件范文代写(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更多信息请关注:丁不二软文平台公众号或者百度搜索丁不二软文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