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飞机制造的过程怎么样?未来国产飞机是否有大的发展?
1991年,姜丽萍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硕士学位,之后进入南航信息部CAD中心从事航空科研工作。1995年,她通过人才引进调入上海飞机制造厂从事技术工作,1999年被中航一集团派到英国工作。
在英国的两年四个月中,姜丽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但‘独在异乡为异客’,相比优厚的薪资待遇、良好的生活条件,我更想为祖国的民机事业效力。” 姜丽萍说。
2002年4月,ARJ21支线客机项目正式立项。面对祖国的召唤,姜丽萍提前结束与国外公司的合作,与家人一起回国。
“当时,国内有很多高薪聘请的工作机会,但为了这份光荣的事业,我回到培养我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参与ARJ21支线客机项目和后来的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回来不久,姜丽萍便担任了ARJ21支线客机项目总工程师这一重量级职务。
2007年12月21日,我国首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客机ARJ21在上海飞机制造厂顺利下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姜丽萍记忆犹新。
“下线仪式是在总装车间宽大的厂房中进行的。为了迎接这一历史时刻,我们特意搭建了一个天蓝色的舞台背景,天蓝色代表蓝天,上面的朵朵云彩象征着凤舞九天。当时,我在旁边的玻璃房里看着飞机被推出来,那真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姜丽萍回忆,“当时,我百感交集,飞机凝聚着所有人员的心血和付出。而飞机下线,只是型号研制的一个节点,将来还要面对很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
2008年,ARJ21首飞前,姜丽萍一度觉得太累了,“我想自己以后能不能不再干这么操心的活了,念头也是一闪而过,随后的想法占了上风:别人能退,总师不能退,骨头硬不硬,就看这种关键时候。”
后来,就是靠这种坚定的意志,姜丽萍又带领大家完成C919这个更大的项目,其间组织实施建设了5条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并成功应用于C919总装制造。
从2023年到2023年C919首架机总装下线,姜丽萍一边顾及各大部段生产,盯问题、开会议、跑一线。那段时间,姜丽萍每天都要去看一眼C919首架机生产现场,关注当天生产进展,关心有没有相关技术问题需要协调推动解决,“看一眼就安心,看不到很难受,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2023年5月5日,启动、滑行,机头昂起,C919首架机从浦东机场平稳利落地飞入云天。当经过1小时20分钟的飞行,C919首架机稳稳降落时,姜丽萍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用心呵护的孩子长大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