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鄂尔多斯10月10日电 题:几代人接力植树造林 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刮起“绿旋风”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造林是一件造福子孙的事,但也是一件很苦的事,能一直坚持下来很不容易。”50岁的贾文义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什拉召治沙站站长,是当地的“沙三代”。

杭锦旗位于黄河“几”字弯段,黄河过境长249公里,是我国黄河流经最长的旗县。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横亘杭锦旗东西,防沙固沙、植树绿化注定是一代又一代杭锦儿女接续奋斗的绿色事业。

20世纪50年代初,贾文义的爷爷从准格尔旗骑着骆驼来到杭锦旗。“那时候车、路、水井都没有,爷爷和20多名工友背着窝头、咸菜和水,起早贪黑在沙漠里栽树,成为第一批治沙工人。”贾文义回忆道。

“之后,父亲种树时,先在沙里种上一排排沙蒿,将流沙基本固定下来,再把沙柳、杨柴等灌木树种栽在沙蒿带中间,最终让这片不毛之地逐渐有了绿色。”贾文义说。

图为满眼绿色的库布其沙漠。 张林虎 摄

1985年,18岁的贾文义接过父亲的铁锹,担起第三代治沙人的使命。在他看来,在沙漠中种树,并不简单。“植树造林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3至5年甚至10年,才能形成一片林,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20世纪80年代,杭锦旗提出“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治沙政策,提升了百姓参与治沙的积极性。

在梅玉民的记忆中,曾经的库布其沙漠风沙漫天,农牧民散居在沙漠中,被沙子追着搬家是常事,盖好的房子被沙子压垮掩埋,只好再选择地方重新盖。

梅玉民当时就意识到,如果不能治理好周围的沙漠,不只居住环境有问题,更会让沙漠侵吞耕地、堵塞河道,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从此,植树固沙成了他一辈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