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宁写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小说的内容有什么特别之处?
和周嘉宁约在一家有露台的咖啡店,隔着苏州河,我们能望见对面高楼耸立的中远两湾城——全上海最大的居民区之一。
“这里以前是上海的一个棚户区,叫潭子湾,差不多在2000年前后全部都拆掉了。”周嘉宁在2004年搬来这一片,当时周边还很荒芜,小区绿化也少,她眼看着那些小树苗一点一点地长大,长成今天绿意盎然的样子,“原来还有一个昌化路码头,据说今年又要重新通船了。”
这番讲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新书《浪的景观》里的一些场景:码头、工地、高架、隧道、混凝土丛林、光秃秃的绿化带……它们正源于世纪初的上海,总给人一种灰扑扑的感觉。
那时周嘉宁刚上大学,经常骑着自行车四处乱逛,也在深夜望着工地里的庞然大物一脸迷茫:这个世界将通向哪里?会变成什么样?而回到复旦,校门内外也总在轰隆隆地建设,反复提醒着她到复旦第一天看到的一行字:THE FUTURE IS NOT SET(未来是不确定的)。
“但小说不是记忆。记忆包含了被篡改的现实,而小说是现实的投影。小说可能就是现实的一些阴影部分,或者说一些镜像的部分。”在《浪的景观》出版之际,周嘉宁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
《浪的景观》刚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继2023年的《基本美》之后,周嘉宁推出了最新小说集《浪的景观》。这本书收录了三篇发生于千禧年前后的中篇小说——《再见日食》《浪的景观》《明日派对》,刚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世纪初的漫游介于即将逝去与正要开始的时代之间。身处其中的人们既为旧世界的颠覆感到不安,又暗暗期待新世界带来的希望。在周嘉宁的笔下,二十年前有人在失恋中写作,有人在地下商城赚到了第一桶金,有人在电台回溯二十世纪的摇滚历史,有人以特稿记录新世纪的一切……她在自己和他人的记忆里,写下时代之间的印迹。
三年来,周嘉宁放慢了写作速度,日常喜欢约上朋友在苏州河边散步,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她熟悉苏州河四季流水的变化,熟悉两岸的植物与虫鸣,也在一些艰难或忧伤的时刻遇见了很美的月亮。每当这时,现实退得远远的,她不再说话,任思绪飘得更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