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吃螃蟹?螃蟹在古代是属于上层食物吗?
“秋风起,蟹脚痒。”每到农历九、十月份,这句话就像自动播放一样从很多人的嘴里蹦出来。螃蟹有没有痒的感觉,我不知道,好像有科学家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不过,中国人说这句话,绝非关心螃蟹的痛痒,而是关心自己的舌尖。不仅如此,我们还精准地总结出“九雌十雄”的经验,连最佳赏味时间都要分出公母。中华饮食文化,果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金秋时节吃螃蟹,主要指的是大闸蟹。大闸蟹是俗称,其学名是中华绒螯蟹。顾名思义,首先,这种螃蟹原产中国。据新闻报道,近年来德国等国家的水域也发现了大闸蟹,可能是通过轮船压舱水带过去的。其次,毛茸茸的大蟹钳,是这种螃蟹的典型特征。中华绒螯蟹,是一种来往于咸淡水、洄游于江海间的动物。每年秋天,成熟的中华绒螯蟹都要从河湖去往大海,在咸水中交配和繁殖;每年春季,孵化发育后的蟹苗,再从海水洄游到淡水之中。中华绒螯蟹的分布很广,北至辽宁、南到福建,尤其是江浙一带,凡是通江达海的河湖,往往都有它的身影。上海的简称“沪”,繁体为“滬”,其本意就是捕鱼蟹的竹筒。
蟹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人的文字里。《荀子·劝学》中写道:“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虽然是对螃蟹的批评,但并不让人觉得螃蟹讨厌可恶,反倒感觉它头脑简单幼稚,就像做事没有三分钟热度的小孩子。有人说,荀子把螃蟹的脚计算错了,“六跪而二螯”,明明是“八跪而二螯”嘛。我的理解,荀子应该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他是把能够爬行的六只脚称作“跪”,而最后两只脚形似船桨,主要用来划水,不算在内。这种特征,在大闸蟹身上并不明显,但有些螃蟹——譬如梭子蟹——就很明显。
大闸蟹 视觉中国资料图
李白与蟹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蟹的美味,并且将这种美味与风度联系在一起。《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一则故事,与刘伶醉酒、雪夜访戴等故事归在一处,任性、怪诞的背后,是典型的魏晋风度。剥开坚硬的壳,露出雪白细腻的蟹肉——蟹螯,螃蟹身上最为强悍的武器,成了温柔的佐酒佳品。上好的蟹螯,丰满的蟹肉会一直充塞到最末端的尖尖里。从此以后,蟹螯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月下独酌(其四)
唐 李白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月下独酌》一共有四首,最为我们熟知的是第一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们这里选取的是第四首。李白借酒消愁,孤独苦闷,其心境与魏晋名士是相通的;而魏晋名士的风度,又是李白一直所追慕的。所以,酒已经有了,蟹螯,也必须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有了这蟹螯的加持,不论好酒土酒,统统都是仙酒。
我们说过,大闸蟹的丰产区域,是在吴越江浙地区。李白曾长期居住在这一带,结交了很多朋友,也看到了很多美景: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唐 李白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
因夸楚太子,便观广陵涛。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当涂,在今安徽马鞍山市境内,地处长江南岸;长芦镇,属唐淮南道扬州六合县,在今江苏南京六合区境内,地处长江北岸;“扬都市”和“广陵”,就是唐朝时期天下第一繁华的大都市扬州。由此可见,李白是与当涂的地方官赵大人一起,乘舟往复大江南北与上下。菊黄蟹肥,大雁南飞,烟云高起,江风快哉。此情此景,何不“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