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怎么理解股市的不稳定性?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股市,一种叫股市,一种叫中国股市。似乎中国股市唯一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最近A股市场又一波“血洗”倒是应和了大洋彼岸美股市场的暴跌。全球市场同步失序?周期演变走到哪一步?A股市场是否能够重新“挺起脊梁”?
其实所有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总能在历史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回望A股市场也是如此。无数标志性的经典案例,记录当时的低迷或疯狂,同时也启发现在的决策和判断。在《A股复盘笔记》中,凌鹏老师以时间为轴,详细复盘了2008年到2023年A股市场的全貌,给大家展示了完整而清晰的A股复盘年鉴。我们择一二经典案例品味,以史为鉴,由点及面地为大家剖析A股市场的脉搏,汇集干货,指点迷津。
↑ 299元,9个关键时点看懂A股市场 ↑
“
2010年10月:任何行情,都不是平白无故的
2010年,整个市场的曲线基本呈现一个“V字型”。向下的前半段是V字行情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2010年7月前的一波下跌。这波下跌的成因是2010年4月开始出现的房地产调控,调控之后周期股剧烈下跌,这符合正常规律,并不奇怪。
值得分析的是V字的后半段。当时的市场在2319点的时候有一波反弹,这波反弹结束后,在2550点横盘了将近30多个交易日,而在“十一”假期结束以后有一波冲顶,此后就和2010年4月下跌前的位置基本相当。这个行情突变是如何产生的?
任何行情,都不是平白无故的。追本溯源,这波行情的成因还要回溯到V字的前半段。房地产调控是造成当时下跌的原因,房地产调控出现以后,市场有一个简单的逻辑,认为房地产调控,经济二次探底,周期股要下跌,因此周期股确实剧烈下跌。但是通过分析数据会发现,在这波下跌的过程中,数据出现了矛盾:恶化的数据有钢铁的产量、工业增加值等;但是有些数据并没有恶化,而是保持平稳,比如水泥的消耗量、房地产的销售、挖掘机利用小时数等。
为何这两种数据会出现矛盾?水泥的消耗量、挖掘机利用小时数以及房地产的销售数量这些数据,更加贴近真实需求;而钢铁的产量,包括工业增加值,它们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库存在调整。当库存去到一定程度,如果终端需求还旺盛,就会补库存,届时工业生产就会恢复,周期股就会涨回,指数也会相应的回来。这才是2010年下半年市场涨回和节后行情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十一假期中,美国推行的第二轮量化宽松(QE2)只是一个催化剂。所以,2010年10月行情又一次印证了和“五卅惨案”相同的规律:我们永远只能根据基本面带来的风险收益比来把握行情,而不能寄托于某个突然事件。同时对于行情突变点,亦有规律可循。纵观历史数据,曾经很多行情都是长假结束以后发生的,每一次长假都容易成为行情的突变点。市场永不眠,投资需要时刻警惕,永不放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