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中是有个肥差那就是饲养员,我父亲就是饲养员,负责养牛的,还要负责耕地,牛是要吃草的,那个时候喂养牛都是麦草,要把麦草铡的很碎,俗话说寸草铡三刀不加料也添膘,草里面就会落下麦粒,一天能落个半斤八两的,就可以偷偷的拿回家,在那个缺少粮食的年代,这半斤八两的可是起到很大作用,冬天的时候耕红薯地,还能拾到很多拉下的红薯,又是一笔收入,那个时候我还上学都要请假在家拾红薯,虽然耽误学习,也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大家认为饲养员是不是肥差

那时的我,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由于我们家弟弟妹妹六个,两间狭窄的小瓦房,加上父,母亲,八个人睡觉都很拥挤。父亲是生产队会计,让作为老大的我,到生产队的养牛房和磨坊长期睡觉,才有幸见到,我所说的两样“肥差”有多肥。

先说生产队的养牛倌,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又脏又累的苦差事,其实不然。在生产队饲养员基本上都是车把式,他们挣的工分,都属于一级劳动力。

其实,更大的好处在于,他们从生产队的仓库里领出来的豆类、麸皮和饼类饲料,吃到牛肚子里多少没有人去追究。好多次晚上,我都看到他们拿着牛饲料走出养牛房,虽然我没过问,他们也没有给我说过拿出去干什么,但从他们家里养的几头油光毛亮、膘肥体壮的猪身上都能找到答案。当时一般的农户养猪,靠的是打猪草和没有油水的泔水来饲养,一年养一头猪出栏都不容易,可这些养牛人,一年要出栏两三头猪,你说他们是不是生产队里的“肥差”?

磨坊,也就是生产队里机器磨面坊,这活计是生产队里的第一“肥差”,他们统管着给生产队磨面,菜籽油、棉籽油和芝麻油的加工,不受人管制,榨出来的油品和饼类,数量多少又没有具体数字,他们这些人的好生活是村民有目共睹的,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有的甚至把这些油品,偷偷地拿到我们邻近的湖北省的集镇上去卖,你说这是不是“肥差”呢?

看到此处,有人会提出来异议,认为生产队队长和会计是“肥差”,那我来告诉你生产队干部只有在吃喝上优于社员。会计管账,在村民分粮食分洪时,谁家多少,人们心里都有一杆秤。生产队干部私自开仓拿粮,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知道,每一个仓库门上有三把锁,队长、仓管员和民兵连长各自掌握一把锁的钥匙,单独开仓是不可能你说可以吗?综上所述,我认为:生产队时候的“肥差”非饲养员和管磨坊村民莫属。

感谢提问者,把时光机倒回四、五十年前,又让我回味了:那个年代人们虽然贫穷,但精气神却十足,邻里友善,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的好乡风……

感谢支持,祝各位朋友们,开心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