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地铁都开通了多少条线了?为什么上海地铁会长期发展?
近十年来,上海以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为总体目标,实施交通与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等五大战略,并围绕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等专题提出行动纲领。经过持续努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的一体化交通生动呈现。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整体提升。2023年起连续三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全球第三。去年上海港港口连接度连续11年保持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投入运营,2023年空港通达性居亚洲领先地位,客运吞吐量1.2亿人次,位列全球城市第四;2023年航空货邮吞吐量436.6万吨,创历史新高,位列全球城市第三,亚太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初步建成。
同时,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航运保险市场规模居前,国际市场份额仅次于伦敦和新加坡;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等得到市场广泛认可;一批国际性、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云集上海。启运港退税、沿海捎带等重大航运政策实施,航运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
上海建成超大城市交通网络,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多模式轨道交通建设齐头并进,沪苏通铁路建成通车,沪通二期、沪苏湖铁路开工建设,沿江、沿海通道逐步打开;嘉闵线、机场联络线等市域铁路开工建设,利用金山铁路开通市域列车;2023年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达到831公里,五个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均实现轨道交通连通,其中11号线实现了跨省运营。
道路网络更加注重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至2023年底公路总里程1.3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45公里;城市道路5844公里,城市快速路233公里。建成杭申线、长湖申线等高等级航道,对接苏浙的高等级航道基本建成。
以港口、机场、火车站为核心的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健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多层次城市客运枢纽布局更加完善,有效支撑了一体化交通体系构建,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
城市交通服务多元高效,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上海始终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2023年获得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2023年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1398.8万乘次,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含步行)约43.6%(2023年)。
轨道交通持续提能增效,年均增能3%以上,最短行车间隔缩短至1分50秒,日均客运量978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客运量70%。地面公交服务层次逐渐丰富,中运量71路、临港T1示范线、奉浦快线、松江有轨电车等多模式公交线路开通运营,沪闵路等12条公交骨干通道建设完成,开设30条省际毗邻客运衔接线路,建成500公里公交专用道。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更加深入,全市75.3%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半径范围有公交线换乘。网约车、共享单车、定制班车、分时租赁等“互联网+”交通出行模式蓬勃发展,丰富了出行方式。
道路运行平稳有序,交通出行环境不断优化。在道路和停车设施供给有限的条件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小客车实施需求管理,快速路和地面干道高峰运行车速基本稳定。
同时,上海开展精品道路、“四好农村路”等示范路创建,依托“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建设慢行系统,实施杨浦大桥等4座大桥景观提升工程,道路设施品质得到较大提升。推进停车资源错时共享,逐步缓解“停车难”。持续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交通行为更加规范文明。
交通数字化转型全面发力,运行、服务和管理效能持续增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自动驾驶级别最高的轨道交通14、15、18号线建成投运,S32、G60、G15等智慧高速公路试点启动。
交通出行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中心城实现公交站点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全覆盖,并逐步在郊区推广;巡游出租汽车统一叫车平台及“一键叫车”功能、上海停车APP上线运行,打造上海MaaS系统1.0版,“出行即服务”理念得以推广。
上海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至2023年底,累计开放1289公里测试道路,总里程居全国首位,其中洋山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年运输量达到4万标准箱。建设“易的PASS”、交通综合业务平台、危险品运输数字化监管平台等,向着交通政务“一网通办”、交通运行“一网统管”的目标稳步迈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