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生意要怎么做才好?哪些水是好水?
人体70%的成分都是水已成为常识,“水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由此,围绕“水”的各种商业现象涌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商业现象的发生是一种必然:千百年来,水伴随并影响着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演进,在克服了水的不安全性与匮乏性等难题后,便捷、健康与好喝成为了现如今人类对水的追求,而这一点就集中体现了商业文明上。
与空气一样,水既重要又容易被忽视。因此,我们需要给予这些与水相关的创新产品与商业模式更多的关注,因为它们正影响着我们日常的饮水行为,并为水这一透明物质注入更多样的色彩。
从过去流到现在
1832年、1848年、1854年、1866年,伦敦先后经历了四次霍乱的侵袭。这些病人呕吐和腹泻米汤样的排泄物,轻则虚脱,重则脱水而死;他们眼睛凹陷,皮肤呈青蓝色,因此霍乱也被称为“蓝死病”。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多医学精英和百姓都坚信恶劣的空气特别是瘴气,是霍乱之源。但是伦敦的一名名叫约翰·斯诺的全科医生通过霍乱死亡者的相关信息,寻找到了霍乱与泵井之间的关联,证明霍乱由水污染、而非瘴气引起。
在那之后,英国政府通过河流污染治理,以及供水改革不断推进居民饮水的安全化,并且呼吁民众饮用煮沸过的开水。
约百年后,1952年,我国同样出现了病菌和病毒危害居民健康的危机。为了阻断病菌和病毒的传播,1952年,国家发起“爱国卫生运动”,其中的一项就是动员各地群众喝开水,以保障饮水安全。正是通过这一运动,“喝开水”才真正植入中国人的基因,被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相信喝热水对身体有益,比如《黄帝内经》中就说病至而治之汤液,其中的“汤”就是热水。
但柴、炭等燃料宝贵,对于普通百姓人家来说,为了喝一口热水而支起炉灶并不经济,一般人们一年四季只喝生水,有时通过干土、木炭甚至明矾等物质对水进行初步净化,而热水则留给孕妇、老人和病患等特殊人群喝。作家谌旭彬曾说:“无论城乡、无论贫富,多数中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喝上热水是在90年代中期。”
在高涨的热水需求与客观条件的限制下,熟水店这样的商业样态出现——它是中国城镇一种专贩熟水的微型店业,在煤气炉和电炉还未普及之前,解决了民众喝热水和节省燃料的双重需求。
尽管自爱国卫生运动以后,熟水店在全国遍地开花,但要追根溯源, 熟水店较早出现在江浙沪地区,并以上海最为典型。由于熟水店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灶尾有一根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就像老虎翘起的尾巴,因此它们也被人称为“老虎灶”。
老虎灶在民国时期日益受到欢迎——据1936年《社会日报》记载,1912年全上海市有159家老虎灶,1928年是1123家,1936年就超过了2000家。并且根据史学家卢汉超在《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一书中说,老虎灶在里弄居民区最为常见,因为城市里的洋房一般都有热水设备,而棚户区的草棚则简陋到难以开设老虎灶。
除了供应热水,有的老虎灶还兼营茶馆和澡堂业,同时紧邻小吃店,有的还挨着酒店,所以经常是居民社交的中心。卢汉超就说:“这里(老虎灶)有点像欧洲的咖啡店,顾客都是周围的邻居。”
尽管以上内容并不能够完整展现“人水关系”变迁的浩荡历史,但它们足以说明三件事情:
第一、我们应当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喝水”这一寻常之事,无论是从具体的水处理方式,还是从饮水习惯上,我们现如今的饮水认知与实践并非理所当然;
第二、水除了本身的物理化学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这些侧面共同组合成了我们对于“喝水”这件事的理解,它们的变化也会影响我们“喝水”的观念与行为;
第三、商业可以解决人们在“喝水”这件事上的遇到的痛点,基于此,水构建起了一个“商业帝国”——这一帝国内既有像老虎灶这样的水服务,也有与水相关的具体产品,比如人们拿着去老虎灶买水的暖水瓶;
用动态的眼光来看,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水的商业体系并非铁板一块,“新人换旧颜”的故事总在轮番上演——
老虎灶已近乎消失在了历史尘烟中,取而代之的是街头随处可见的茶饮店和咖啡店(作者注:由于糖或者咖啡因可能是人们喝新式茶饮、咖啡以及其他饮料的目的,而非水本身,所以本文并不重点讨论);1998年全国暖水瓶的产量从一年前的2.66亿台断崖式下跌到1.87亿,饮水机登上历史舞台,而现在饮水机也正被新式饮水产品所替代……
那么明天,我们将怎么喝水、又会喝什么样的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