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中,八路军和鬼子拼刺刀,鬼子没少吃大亏,具有宣传作用,振奋我军威。

在实际抗战中,八路军和鬼子拚刺刀,鬼子也没有占到便宜,原因是,一般拚刺刀前,我军人多,勇猛冲锋,喊杀声震天,先把鬼子胆吓破了。

鬼子的三八大盖,一次只能发射一发子弹,仓促短兵相接,拉枪栓的时间也没有了。

我军拼刺刀前,战士把弹匣和枪栓,都卸掉了,长枪轻便,利于拼杀,鬼子们笨蛋,不知道这窍门,等明白过来了,已成刀下之鬼。

拚刺刀狭路相逢,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八路军勇敢,是战斗胜利的保证。

有人说,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厉害?鬼子的武士道精神,用在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身上管用,在我英勇的八路军面前,算个狗屁!

很多人没看清题目,就开始喷抗日神剧。实际上,关于八路军和日军拼刺刀的情节,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白刃战”。

题目中写的很清楚,“八路军子弹打完了就和鬼子拼刺刀,但是鬼子子弹没有打完,为什么要和八路军拼刺刀?”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八路军子弹打完了和鬼子拼刺刀”,只要符合这一前提,日军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拼刺刀。

古代有个成语叫“短兵相接”,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的近距离厮杀。所谓短兵指的就是刀、剑这类比较短、适合近距离作战的兵器,因为双方距离近了,箭、矛之类的武器就不好使了,反倒是比较短的兵器更适合贴身厮杀,正所谓“一寸短一寸险”。

在使用热兵器为主的现代战争,这一规律依然适用。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步兵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就是三八大盖(38式步枪)。三八大盖属于属于栓动式步枪,即每扣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子弹,发射完成后,退弹壳和把新的子弹推进膛,都需要手工拉枪栓来完成。这样,士兵每扣一次扳机发射后,都需要拉动一次枪栓,因此射击速度很慢,而且弹仓容量只有5发,5发打完后需要重新换弹弹仓,火力持续性差。

这种步枪在远距离作战、集体发射时还勉强可以形成持续火力,距离越近威力就越差,关键在于手动拉栓,这是设计硬伤,除非更新换代,否则无法改变。

我们的军队充分抓住鬼子三八大盖的这一弱点。如果双方交战,我军的子弹打完了,但不能撤退,仍然要坚守阵地,那么拼刺刀是惟一选择,而且是等鬼子靠近我方阵地,到了短兵相接的距离(10m以内),大家冲刺出去,尽量靠近鬼子,开始拼刺刀。

一旦距离靠近,三八大盖就没有任何优势了,因为你没有时间瞄准,也没有距离施展,也许你只发射一颗子弹,八路军就已经冲到眼前,大刀就看到你的脖子,刺刀就刺入你的胸膛了。

其实美国人也一样,只不过美军有自动武器冲锋枪,也有手枪,都适合近距离作战,用不着拼刺刀,但当冲锋枪和手枪没子弹时,一样也要“白刃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拼刺刀才是最好的选择。至于说什么武士道精神,只要对方拼刺刀,日军也会拼刺刀,完全是给鬼子涂脂抹粉。试想一下,如果八路军从几百米外冲向日军阵地,日本鬼子会坚持不开枪,一直等跑到身边再拼刺刀?

如果有这种情节的话,这才是真正的抗日神剧。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