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短缺与经济衰退当前,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下定决心,将该国目前仅存的三座核电站使用寿命全部延长到明年4月中旬。10月17日,一封被曝光的朔尔茨致内阁信中明确了该决定。

这一举动并不寻常,剩余的最后三座核电站是否“如期”在今年底关闭,自德国能源危机以来一直处于不同政党争议的中心。在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之际,朔尔茨打破僵局。“……将建立法律基础,以允许伊萨尔2号、内卡韦斯特海姆2号和埃姆斯兰核电站在2023年12月31日之后继续运行,直到2023年4月15日。”上述文件称,“我要求尽快向内阁提交相关拟议条例。”

组成德国执政联盟的社会民主党、绿党、自由民主党在退核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此前,绿党希望仅允许德国南部的两座核电站在今年底的原定退核节点之后继续运行,以缓解可能出现的冬季电力紧张。对于西北部的埃姆斯兰核电站 ,绿党主张到2023年1月1日永久关闭。鉴于能源价格急剧飙升,亲商业的德国自由民主党则建议全部三座核电站继续运行至2024年,甚至在必要时重新启动已于去年关闭的另外三座核电站。

就在数天前,朔尔茨会见联盟政府的高级官员,试图结束关于核电站运行寿命的争议。德新社16日援引政府消息人士报道,上周日下午的会议结束时各方均未妥协。

俄乌冲突后的天然气缺口导致冬季电力短缺风险陡增之后,德国政府对待核电的态度出现逆转。不过,据澎湃新闻观察,由于各方立场不同,德国对于是否以及如何推迟退核的决定显得十分犹豫和拖沓。

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前,核电以约25%的占比在德国供电体系中扮演重要支柱,但到了今年一季度,该占比仅为6%。福岛事故发生后,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政府制定核电退出计划,准备逐步关停境内全部17座核电站。截至目前,德国仅剩三座在运核电站,按计划将在今年年底全部关闭。

福岛核事故确实是推动德国作出弃核决策的标志性事件,但德国国内的反核运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德国地方政府组织抗议修建核电站,针对核电项目的集会和法律诉讼在当地得到了跨党派的支持。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发生后,汉诺威和波恩约20万人走上街头,反对使用核能。反核运动是1980年绿党成立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反核浪潮的不断涌现,导致1989年之后德国不再有新的商业核电站投入运营。1998年社民党和绿党赢得大选后,淘汰核能逐渐提上日程。2010年,默克尔政府撤销了前政府的弃核计划,将7座核电站的运行时间延长了8年,其余10座核电站的运行时间延长了14年,将核能定位为过渡技术,德国彻底弃核时间表由2023年推迟到2035年。但次年,福岛核事故掀起了反核新高潮,德国联邦议会于时年6月通过了包含弃核条款在内的新原子能法修正案,计划到2023年底分批关停全部核电站,成为全球首个退出核电的工业化大国。

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多国选择重新拥抱核能以换取远期能源独立。德国国内也萌生了反思核能角色的声音,但政府弃核意志依然坚定。

由绿党执掌的德国环境部和经济部今年3月联合评估后认定,不建议延长现存核电站运营期限,理由包括相关法律掣肘,颁发执照和提供保险方面存在困难,安全检查成本不菲以及缺少反应堆运转所需燃料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