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亚洲织品展”近日迎来换展,展览精选院藏各区域织品菁华,呈现亚洲多元文化。织品服饰一直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与品味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染织工艺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贸易交流、民情风俗等不同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亚洲幅员辽阔,织品文化多元:印尼的绘染棉布是17世纪欧洲居家装饰中时髦的舶来品,价格不菲;“伊卡”是东南亚织品最珍贵的品类,各地均有织造;苏扎尼则是中亚地区一种结合刺绣与拼布的特殊技法,常为新娘婚庆时的主要嫁妆,迄今亦受欧美时尚设计师的青睐。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的资料,此次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焦点展件”全面分析经典织品的特色,进一步诠释它的文化意涵;“认识织品”从纤维材料、织染技法、装饰纹样、服饰剪裁等方面解构织品染织工艺,让织品赏析更浅显易懂;“区域风情”介绍包括南亚、东南亚、中亚、东亚等各地精湛的织品服饰,期待能体验不同地域风格的文化橱窗;“婚庆盛装”透过亚洲各地结婚礼服的展示,理解服饰背后的礼俗文化,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焦点展件

印度以产棉著称,自古以来即掌握棉织品绘染的关键技术,拥有图案设计的能力,可为各地消费者客制化喜爱的纹样。17世纪印度绘染棉布透过东印度公司外销欧洲,棉织品才出现在欧洲的居家装饰,营造异国情调的居家氛围,是彼时时髦的舶来品,价格不菲,也是时尚的象征。

18世纪晚期 生命之树纹绘染挂饰 印度 科罗曼多海岸

18世纪印度科罗曼多海岸盛产手工绘染布(kalamkari),上图作品是当时畅销欧洲的绘染棉布,尺幅巨大,称palampore,帕棱布,主要用途为寝具或挂饰。布幅中央为一株立于土丘的植物,中心树干交相盘曲,栖息着各式鸟鹊飞禽,底纹满布花卉植物图案,象征生命之树的繁衍与创造。

“生命之树”一词,源自希伯来文,描述通往神的路径,或神创造宇宙的方式,盛行于西亚古文化,随着波斯与蒙兀儿文化的传播辗转传至印度。

16世纪前欧洲人穿着以麻、毛为主要材料,由于棉花不存在于欧洲人的生活中,棉花与羊毛同样作为服装的材料,人们便想像它是介于动物与植物间的异质混和体。早期的棉花图像,描绘高大的树干上,长出丰润的绵羊,足见欧洲人对于棉花的好奇与想像。

认识织品

什么是织品?它们又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这一单元从材料、技法、剪裁、纹饰等面向,重新认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织品。

19-20世纪初 佩斯利纹毛织披肩 印度/喀什米尔 展期:第一档 2023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羊毛柔软,纤维间紧扣,具保温效果,吸湿性及透气性功能佳。本件毛织披肩,纬向斜纹的织造结构,布幅主体以菱格为框,内饰单株花卉,两端装饰连续佩斯利纹(paisley)。喀什米尔地区自古以来以专擅羊毛织物制作著称,高超的织造技巧与精湛的刺绣工艺,再辅以设计洗练的佩斯利纹,19世纪时受到欧洲上流社会喜爱,最广为人知的狂热者是拿破仑与其妻约瑟芬皇后,遗产清单中有高达50件羊毛披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