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多重要?高质量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
10月17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元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表示,二十大报告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二十大报告也对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做了部署和细化。
刘元春表示,二十大报告中有很多战略举措的创新,比如,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为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一个核心原则,认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些都使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落脚点更加明确。二十大报告重申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基本原则,有力回应了一些理论上的“噪音”。二十大报告还进一步聚焦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短板,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些都是报告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脉相承,又有理论飞跃
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何谓“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刘元春对澎湃新闻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现代化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新发展阶段这一特殊时期所提出的核心概念。
刘元春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有很重要的理论飞跃,其理论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发展的方向和政治动员的口号,而是已经进入了操作层面,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行动纲领。对此,二十大报告从五大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界定,又从12个方面对未来如何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部署。
新发展格局指引“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
二十大报告不仅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同时也指明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其中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论述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此,刘元春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高质量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布局和改革,包括对国内大市场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的战略关系等等。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23年的31.8%,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从峰值时期接近8%下降到目前接近1%。与此同时,我国构建起了国内大市场,并出台了大量配套政策,在改善营商环境、扩大消费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刘元春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完成了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牵引的理论构建、思想创新和战略部署。“十四五”规划以新发展格局为指引进行谋篇布局,科技自立自强、制造强国、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是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进行部署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