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没有掌声的音乐会,千万别给我们鼓掌,请把掌声留给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说。

为了这场不设掌声的音乐会,沈洋准备了十多年。10月21日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沈洋联手演员王耀庆、钢琴家张奕明,共同带来“玉亦万重——歌中的唐诗之路”,向悠扬的中国诗歌文化致敬。

现场,沈洋用汉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捷克语、瑞典语等7种语言,唱响了22首以唐诗为蓝本的艺术歌曲。其中,90%的作品为中国首演,美国作曲家尼科洛·安森为韩愈《山石》所作艺术歌曲为世界首演。

沈洋

“最有趣的是误读”

近些年,沈洋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各国作曲家以中国元素、中国故事为基础创作的音乐作品,发现林林总总超过500首,其中根据不同翻译版本的中国诗歌所作的艺术歌曲,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19世纪中期后,西方文化开始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古诗词成为当时正在海外兴起的“中国文化热”的焦点。从庄延龄、翟里斯等来华汉学家,到痴迷于中国文化的汉斯·贝特格、阿瑟·韦利,他们用自己的母语编译了包括唐诗在内的大量中国诗词,而这些译诗又为当时西方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

比如有着犹太血统的捷克作曲家帕维尔·哈斯。他是雅纳切克的学生,曾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1944年被毒气杀害。人生中的最后时刻,他寄情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倾情谱曲,在音乐中注入思乡之情和对生命的渴望。

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人气甚旺,在音乐会上以德语、英语、汉语出现了三次,而音乐上的处理完全不同:瑞典作曲家埃米尔·冯·舍格伦谱写的德语版,就像一个留着大胡子的欧洲大汉在唱饮酒歌;英国作曲家西里尔·斯科特谱写的英语版,有一种英国绅士的微醺;中国作曲家叶小纲的汉语版,则有中国人特有的内敛和隐忍。

今年年初,沈洋向美国作曲家尼科洛·安森发出创作邀约。这位“中国女婿”常住天津,不仅中文说得溜,还有一个中国名字刘家承。只用三天时间,他就为韩愈的《山石》谱完了曲,“大家很喜欢!他对中国古诗的把握不逊于中国作曲家。”沈洋说。

中国诗词在转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二次想象和误读。比如李白的《宴陶家亭子》,法译本曾将“陶家亭子”错译成“陶做的亭子”。这首轻快的诗后来被包括尤利乌斯·伦特根在内的很多作曲家谱曲,因被马勒的《大地之歌》当作唱词,更是在世界范围名声大噪。

“文化最有趣的地方恰恰是某种‘误读’, 和‘误读’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美好。”沈洋笑说,“有时候我们要允许这种‘错误’,不断修正也是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