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和先生的教育方法作用有多大?现在有多少人在使用?
刘家和先生(1928-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匹兹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著有《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古代中国与世界》,编有《世界上古史》《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等。
2023年1月,刘家和先生口述,全根先、蒋重跃访问整理的《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由商务印馆出版。本书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项目成果之一,刘先生全面回顾和讲述了自己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读后感触良多,尤其是对先生的治学方法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和领悟。
从散见于全书的关于治学方法的论述来看,一方面,确实都来源于先生个人的切身体会和学术研究中的进退得失,是长期科研经历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因而是不可复制的;另一方面,其中也不乏他对中外学术研究方法的理论思考和逻辑论证,这当中的普遍价值和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主要结合书中先生关于方法论的论述,做一些粗浅的梳理和归纳,不当之处,敬请先生和各位师友谅解。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八个或者四对相互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分别加以详述。
《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书影
兴趣与使命
有人说,对于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学生时代的回忆中,刘先生多次提及自己在刚刚接触到中国传统的史学、经学和小学以及西方的语言、科学和哲学时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可以说,正是这些看似偶然的兴趣的引导,不仅使他养成了对这些事物持续终生的爱好和主动钻研的习惯,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后来走上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道路。
在谈到兴趣的养成时,刘先生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刻意为之的东西,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过,一时的兴趣要想长久维持和保留并不容易,而且兴趣还会发生转移或变化,刘先生指出,要想使最初这些内在的兴趣保持长久,还需要一种外在的压力,那就是使命感。刘先生多次把兴趣和使命并论,认为作为学习的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说兴趣代表了一个人内心的自由选择的话,那么外部环境的强大压力则会为学习注入强大和持久的动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