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越来越不值得深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以往朋友的联系越来越少。

四十岁左右,似乎成了我性格变化的一道分水岭。说性格变化,不太准确,应该是认知上的一些改变。

在这之前,我也是热衷于同学聚会,老乡聚会,单位同事聚餐,只要有活动,有邀请,几乎都不落下。

以前,有一种说法叫:“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个源于我们根深蒂固的“乡愁”文化。

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因为流动性小,乡愁的基因根深蒂固,乡音更是让人格外温暖。

“老乡会”也应运而生。那时候,我经常去参加一些老乡组织的聚会,其中还参加了两次每年一度的大型老乡会。

参加了这两次大型的老乡会,我才明白,在这里,乡音不乡音不是那么重要。

冠冕堂皇的话,都是大家嘴里心照不宣的台词而已。

重要的还是,你在老乡群里的地位如何?主要体现在你在公的职位,生意的大小。

你会发现,在这样的场合,真正煜煜生辉的几个人,无外乎三类人:某某单位的什么长,某某公司的什么长,善于斡旋的人。

大家在觥筹交错之间,强化了“名利”的重要性,完成了“秀”的表演。

大部分的观众,都是群众演员,无非就是来烘托一下气氛。

大家带着复杂的表情,黯然失色地坐在那里,主角们过来敬酒,急忙诚惶诚恐地站起来,协助他们完成那些“经典台词”。

小型聚会,也是人生舞台,小而已。有次和四五个老乡一起吃饭,在饭店碰到了某长老乡,说是正在那里接待我们老家的县长。

某长就来我们包间坐了一会儿,期间大家都带着“崇拜”之意,可以理解。

毕竟,无论是年龄,还是身份都在那儿,又过来敬酒,不能不知趣吧。

其中一个老乡把谄媚之态演绎到极致,低头哈腰,那一脸的讪笑,让我终生难忘。

开始,我对老乡酒场的话,信以为真,什么娘家人,我坚强的后盾,有问题尽管开口。

随着人、事、物的推移,交集,你会发现,你眼里的人脉资源,一切都是幻梦。

最根本的就是:你自己的价值资本是什么?能提供什么交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