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阶段就业教育实践分析

高校开展本科阶段就业教育实践是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其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基于相关老师多年教学实践,以培养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其专业素养为主要目标,分别从就业指导课程搭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本科阶段实习培养体系建设三个方面阐明观点,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就业指导课程不系统这一关键问题,从大一开始即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其中以劳动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有层次、有深度地安排相关课程。首先,在大一阶段,就业形势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相关教育,该阶段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应包括大学生就业形势、职业意识、就业思想、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其次,在大二阶段开设大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实训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相关岗位所需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工作环境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功就业。再次,大三阶段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知识和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法律法规,在本阶段可专注创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实际培训和学校、社会实践基地,深化学校、企业合作,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大四学年,提供相关职业指导课程。在精细化建设方面,课程建设需要适应产业分工、技术升级的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的联动开发机制,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技术标准相衔接,采取更加生动的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在通识化建设方面,需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下,将信息技术、生态道德、人文素养等教育内容贯穿培养过程,以选修课程和双学位课程为依托,培养一专多能的就业技术人才。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构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就业工作的成果好坏。针对师资力量薄弱这一问题,一方面,应致力于扩充就业指导教师的来源和渠道,如开展兼职教师招聘活动,吸引人力资源培训机构教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士等的加入,取长补短,补充本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此外,根据各学院专业性质的不同,借调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职场人士来校任职,为本校的就业指导活动输送新鲜的血液,解决就业指导教师人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就业指导相关培训,邀请专业的校外人士进校开展讲座,鼓励本校教师踊跃参加;积极推进学校间的就业指导教师交流工作,吸取兄弟院校的优点,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本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从学校教育层面看,需建立大一到大四完整的实习培养体系,大一阶段以寒暑假期间的体力工作为主,以求锻炼同学们的吃苦耐劳精神,珍惜校园学习时光,懂得感恩父母;大二阶段安排学生进入优秀企业学习,以增长见识拓宽眼界;大三阶段安排学生进入初创型中小企业进行实习,以求全方位锻炼学生能力,更加明确未来定位;大四阶段,学生会根据前三个阶段的学习,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实行班级三导师制度,每班包括一名专业课班导师,一名企业班导师和一名研究生班导师,三位导师职责明确,为在校生的就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最终培养学生在实习就业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就业实践中相关活动的基本发展规律。

总之,以就业指导课程搭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本科阶段实习培养体系建设为导向开展高校本科阶段就业教育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其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大有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