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一天天过去,疫情没有被完全遏制。

对于企业来说,延长假期,意味着收入损失。

但再大的利益和损失,也要将保障和援助放在首位。

疫情当前,国美门店员工,坚守岗位,保障百姓的生活所需,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春节期间,国美人全面投入保供增援,为打赢这场战役时刻保持着战备状态。

目前,不少企业,支持员工在家办公。

我们国美人一定要打破传统思想,通过社群引流等多种推广、宣传途径,为不便到店的顾客提供更多的商品资讯和服务,让我们的抗疫之路不孤单。

近几年圈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官大不如粉丝量大,钱多不如粉丝量多”。

如果你是实体店,流量就是来到你店里的人,如果是做微商的,流量就是能够看到你发布内容的人。如果你是传统企业,流量就是你的店员每天拜访的客户量,以及每天能够看到你朋友圈的人。

对于我们传统实体店来说,我们除了等待上门的顾客,还有什么办法来给店里做引流?

如果把经常光顾你的店并且经常从你这里买货的那部分顾客称为铁杆粉丝,那么做社群营销,本质上就是去获取更多的铁杆粉丝。

并且社群营销与普通的微信群最大的不同是,让铁杆粉丝成为你的合伙人,实现粉丝裂变。

我们可以这样来这样理解社群近几年来的发展历程:

社群1.0版,社群是客服工具,如母婴行业的宝妈群、社区的生鲜水果群;

社群2.0版,社群是营销渠道,如白酒业的酒坊、读书学习的读书会;

社群3.0版,社群是社交场景,如各种健身社群、车友会、驴友会;

社群4.0版,社群是商业模式,如小米、混沌大学、黑马会、阿那亚。

虽然各行各业有想法的人,都在经营和尝试运营自己的社群,但是,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真正感受到社群的力量。

社群就如同商业模式的载体,当社群像高速公路一样成为商业的基础设施,路修好了,各种车都可以跑,社群建好了,便可以嫁接各种商业模式。

想一下,假如把你的顾客比作一座黄金矿山的话,你从中开采了多少?1%、5%还是10%。用户的能量和价值发挥了多少?

怎样才能让用户的能量和价值得到最大化的释放?到底是什么影响一个人的消费决策,买这款还是买那款产品主要受什么影响?

在这个信息泛滥到目不接暇、消费者的时间碎片化到不可收拾的背景下,显然手机等移动端的口碑对用户影响最大。

而除了产品体验之外,又是什么影响了用户口碑、用户分享?是一次性的交易关系,还是一体化的社群关系,答案显而易见。

再举个例子:电影《我不是药神》中,预计票房超30亿,人民网评价:很久没有这么经典的中国电影了,甚至成为很多医药、保险行业从业人员人人必看的培训教材。

在影片中有个情节,男主角程勇和吕受益为了卖药,他们先从医院挂号处下手,无一例外被拒绝。随后扫荡了医院的各个角落,依然以惨败告终,还被医院的保安赶了出来。

他们又去了白血病人“群居”的地方,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尽管绞尽脑汁、费尽口舌,要么没有人搭理,要么直接被骂,或是被撵走。辛辛苦苦折腾大半天,一瓶药也没有卖出去!

他们做错了吗?其实并没有,反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他们选择了目标群体高度集中的地方。

无论医院还是白血病人“群居”地,都有高度集中的目标用户,成功的概率会比其他地方高。其次,他们抓住了用户的痛点——想要便宜药。

同样效果的药,别人卖4万,他们卖5千,价格上绝对有优势,目标用户非常精准,完全符合“痛点、刚需、高频”的特征,场景也很精准,医院和住处。

还有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现身说法:"我自己是病人,我吃过。" "药效一样,你要不要试试看?" 依然被拒绝。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现实商业中经常上演,那些看似合理有效的努力最后却徒劳无功。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解决信任问题!商业的核心是交易,交易的前提是信任。

剧情的转折点发生在关键人物登场,上海六院病友群的群主刘思慧,刘思慧的女儿是白血病患者,更重要的是她认识全上海白血病病友群的群主。

刘思慧贴近用户、也懂用户,用户信任她,刘思慧将全上海所有病友群的群主带来和程勇见面。

通过她带来了更多的关键KOL(关键意见领袖),就是一、二、三院QQ群的群主,拉拢了一大批非常精准的用户群体。

通过用户的口口相传,患者们迅速自发的形成一个社群,主动为社群宣传和维护,瞬间药品供不应求。

吕受益、刘思慧、孟浩、刘牧师在电影中扮演了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用户,也是分销商。所以,程勇给他们的药价是一瓶 3 千块。

对于其他群主,他们属于社群中的“局部意见领袖”,能够影响他们所在的粉丝群体,程勇给予他们的药价是4千元/瓶(8折优惠)。而那些普通的用户群体就需要承担全额 5 千元一瓶的药价。

谁对组织贡献大,就给他更多的奖励,论功行赏,有效的激励了用户多做贡献。通过对用户的分类分级运营,与核心层超级用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同时,为了维护社群的持续运营,建立了社群公约。“以后买药就通过QQ群,大家要低调,出了事,谁都没药吃。”

由于社群运营能力有限,不允许药品销往上海之外的地方。反观现实中的很多社群,刚组建3个月,恨不得就指望通过社群裂变拿下大半个中国。

虽然是电影中的案例,但是映射出了很多社会真实现象,并且也对社群运营有三点重要启示:

01 找到目标人群中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的人;

02 根据用户的价值、贡献、影响力,对用户进行分类分级运营;

03 约法三章,制定共同遵守的社群公约,确定共同的社群目标。

社群引流的几个技巧

聚焦话题

社群是开放的,但是以价值观和目标一致为前提的。因此群内的交流要充分聚焦,围绕社群的定位展开,否则思想的散乱会破坏人群的凝聚,会给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困难。

互动

社群的生命力在于互动,但互动要围绕定位。社群不怕吵,怕缺少主题。很多做社群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高质量群的用户互动率和垃圾群的用户互动率都比较高,区别是高质量的群的互动都仅仅围绕群的定位而衍生的主题。

线下交流是互动的重要内容,是线上交流不可替代的。线下交流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要有清晰的主题,趣味性与思想性兼顾。

营造信任的氛围

无论提高群成员的体验,还是未来的转化,信任的氛围都十分重要。

首先是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进入一个社群都是为了能让自己收获信息、获得成长。如果一个社群,能长期输出有价值的分享,比如一些大咖讲座、干货分享、有意义的文章、小工具、小技巧等,就更容易获得群友的信任。

其次群内服务要规范化、人性化。一个管理混乱的社群,很容易给人一种杂乱、水平低下的感觉。而规范的服务,则给用户不一样的体验。这就好比进了无管理制度的小公司和规范的大公司的区别。建立好群规、各种通知的到位、重要信息的提醒等,都是服务的重要内容。

第三要让成员参与管理。社群的管理一定是去中心化的,最终实现管理和产品合一,内部与外部合一。

总结

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人与人的关系回归社群。社群化不仅重构了组织关系,也让营销又回到了口耳相传的阶段。社群化的营销,就是客户参与的营销,客户是购买者、使用者,也是传播者、生产者。理解社群,才能适应社群,驾驭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