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5个404加起来的2023,一开年,就让人们的幸福生活停留在“页面无法显示”。

国内同胞被病毒困在家,澳洲人被暴雨困在家。真是同一个世界,同服一瓶“好响出去丸”,同中一款好菇毒啊。。。

一连串的灾难,还伴随着不少如慢性毒药一般的副作用。

有人说,病毒再毒,不如有的人心毒,生活就诚如许多灾难电影里演的一般,总有一些标配的小人。

比如前天在Twitter

被网友“吊打”的Harvey Norman !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新州南部Albury(接近维州)的Harvey Norman分店,估计是真的太“南”了,店里某个傻X在门口放了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 “No coronavirus in our mattresses, as ours are Australian made.”

翻译过来就是:“咱的床垫是澳洲做的,没有病毒。”也不知道他们的脑回路是不是被病毒给切断了,这个时候做床垫营销是什么鬼?

但这个牌子,被路过的Micheal先生(不是那个被误认为是卖口罩的Micheal zhao)看到了,拍照挂到Twitter上“公开处决”,引来1000+网友热骂,澳洲本地的媒体也争相报道。

我个人蛮喜欢七号台用的poor taste这个词,虽然是“冒犯”的意思,但感觉可以意会成:“吃相太难看”。

随后总部的反应也是不痛不痒,采用美国总统式的“推特治公关危机”的方式,回应说,牌子拿掉Removed了。

许多网友还追问:“咋不把分店也removed掉?”

都2023年了,村里才通网吗?还在用“歧视营销”这种恶心人的方式做宣传?

而自从疫情开始,澳洲这种方式屡见不鲜,小到咖啡店,大到local的纸媒,都在急于撇清和华人的关系。这样如汉奸一般的营销手法,只会显得商家连基本的社会公德都没有。

套用一句老话,当你一根手指向着别人的时候,四根是向着你自己的。

而大众能做的,就是不再去消费。

让他们知道: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歧视之后,也没有!

如果说“歧视营销”是澳洲一些商家的惯用手法,那么“恐慌营销”就是公众号广告的常用策略。

而关于“恐慌营销”,我们将从文案的角度来分析。

前两天,有一条微信广告标题是这样的👇:

如果你看完完整标题,你大概能猜到,这是条卖货的广告。

加上“突发”“确诊”和连续的“❗️”这些最近常出现公众号头条标题里的词汇,营造一种逼人点击的压迫感😱。

*这种手法也被认为是吸引点击率的“万用法则。”

这篇文案开头,用滚动特效加上“新型冠状病毒,极速肆虐”几个字“打头阵”。

然后是用很多个疫情事实,叠加在一起,比如确认人数,还有“或全军覆没”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比喻手法“。

所有都是事实,但配合如小说家的修辞,连贯上下文,恐慌感成功得油然而生。

接着,不出意外的,广告产品出现了,我不知道多少人看完和我有一样的同感,反正这个产品我一辈子不会买。

说完了反面案例,来说一个稍微正面的案例:另一个差不多时间段出现的产品文案。

也是和提高免疫有关,排版和语言稍显粗糙就暂时不讨论,但是至少文案立意站住脚了。

标题也用了一些抓眼球的字眼“坏血病”,“呕吐”等,但好在忍住没乱用感叹号。

文章开头以各种关于“维生素C服用的误区”,和“破解谣言”来引入,配合一些比较吸引人注意力的词汇。

但整体都在接受范围内,最后告诉大家正确服用维C的方式,引出产品。

虽然我不确定文章里的这些信息,作者是否认真去查证了,但是至少让读者感觉到,从辟谣和科普的方式切入产品宣传,是比较有分寸的行为。

从某程度上是树立了专业的形象,也增加了品牌好感度,当然这篇文章还有进步的空间,但至少相比起第一款恐慌营销是好太多了。

好了,现在你们来猜猜,两篇文章阅读量高呢?

答案:是第一篇。

但是这两篇文案的品牌主谁是赢家呢?

答案:我认为是第二篇,第一篇的文案成功让更多人第一次见到这产品,就对这个品牌产生非好感。

再加上,澳洲市面上竞品选择很多,用恐慌营销的方式无疑是变相赶客。

不得不承认从山火到疫情再到澳洲入境限制,一些中小企业可以说是受到上万点暴击。

但这当中也不乏依旧客似云来的商家。

比如博主前两天在Newtown吃饭,那里的北方饺子馆不但满座,门口还有人排队,而他家这样的场景,我几乎每次去Newtown都会看到。

很多生意败就败在平时没有好好研究产品,以及全方面营销自己。

太平时期看到客源还不错,宣传费用当然能省则省,宣传心思能不花就不花。

当商家习惯在营销舒适圈活动,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危机时刻,就可能因为无法出圈而关门。

为什么可口可乐那么出名的公司,每年还要花费巨额的广告费刷存在感?其实也有积谷防饥的作用。

而麦当劳早在13年,就有过免费送洗手液的活动,所以国内星巴克关了,麦当劳依然受食客喜爱。

这两天在国内闹得最火的一个营销案例就是“老乡鸡董事长手撕员工联名信!刷屏全网!”

事情的经过是:全国拥有800分店的老乡鸡连锁餐饮的董事长,给员工发了一封视频信,阐述疫情对餐饮业的打击,说自己会损失至少5个亿。

然后,他在视频里,把收到员工说“疫情期间不要工资”的信,愤然手撕!表示自己砸锅卖铁也不会让员工受穷,一时圈了一波好感度,也让老乡鸡品牌知名度迅速上升!

上面的视频大家可以点击看看!

不得不说视频里的文案让人听起来很朴实,很感动,有点太专业了,让人怀疑他是在营销,不管就算是营销,这一波操作我也服了~

Q

疫情之下,许多商家都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做营销,如果疯狂做宣传,会不会被人误会想发国难财?

_

但是不管是小生意,还是大企业,都是人组合在一起的系统,不让企业营销,收入无法持续,最终受伤害的依然是人。

虽然很多人认为营销是割韭菜的前奏,那是因为很多企业没有带着「品牌思维」去做营销。

比如很多人吐槽有些网红美食店,光是装修好看,食物不好吃,那是因为商家没有在做品牌。

因为想打卡环境的食客过去,拍完照,食物难吃,便不会再回头了。这次博弈,消费者输了,就不会重复这个博弈,最终网红店也会过气。

而因为食物好吃的网红店,顾客不会不断重复上门吃饭,无数次的博弈,直到他发现这家店的味道已大不如从前而放弃为止。

回到刚刚提出的带着「品牌思维」做营销,就是要让顾客愿意一次次回来博弈,企业就得去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一个大众的诉求。

淘宝

解决大家想自由自在买东西的诉求

Uber

解决了以前的士难截和就业诉求

麦当劳

解决大家随时吃快吃饱吃好上厕所的诉求

在疫情和任何其他灾难面前,你的企业和生意是否也尝试过,去解决一些社会未解问题,满足一些人群的固定诉求?而不是一心掉进赚钱营销里?

除了小生意和企业,国家也需要经营它的世界好感度。

文章一开始提到了澳洲一些商家惯用的歧视营销,还有一些赤裸裸的歧视,特别糟糕的反面教材。

这些案例会让99%善良人经营出来的国家形象,毁在这1%里。

📍在没有确诊冠状病毒病例的西澳珀斯,就有涂鸦艺术家在一户居住澳洲30年的亚裔家庭drive way写上virus keep out。

有女孩在超市给人让路,反而被教训她呆在家,不要传播病毒。

📍黄金海岸的外科医生梁医生在推特上发帖称:一个病人和她开玩笑说,为了不被传染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和她握手。

而同样的事情,在世界各地也时有发生。

📍德国柏林,也有一名中国女子被两名外国女性朝着这名中国女生吐口水,还撕扯她的头发,殴打。

📍英国也发生留学生戴口罩被袭击的事件。

📍美国更加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第一个从武汉撤出领馆人员,媒体一直发布辱华言论,且目前没有对中国作出任何捐助。

但同样的,这场疫情让中国人看清的不止有上面这些令人寒心的歧视,也有暖心的故事。

让无数中国人对这些国家好感倍增!

📍新加坡虽然出于安全考虑,对中国护照实施了入境限制,但是总理也在疫情爆发之初,公开呼吁要善待中国人!

想必大家都在不同的媒体平台看到30多国的入境限制,但是其中你找不到一个国家的名字,是📍柬埔寨!

而且柬埔寨总理被问到关于入境限制的问题,只用了三个词回答,无比硬核。

他还表示会找机会去武汉慰问柬埔寨留学生,他认为战场他都去过了,去武汉有啥可怕的?

阿联酋不仅没有排斥中国公民,继续执飞前往中国的航班,还在世界最高楼以亮灯声援中国,支持武汉,可谓患难见真情,

△ 迪拜哈利法塔亮灯“武汉加油”,图片拍摄 by 央视张宇

📍意大利佛罗伦萨,市长纳德拉在网上发起“拥抱中国人”的倡议。并且身体力行,抱得可紧了~

最让人意想不到是我们的比邻日本,日本的疫情,在中国以外算是最严重的。

但日本网友并没有对我们竖起敌意,反而在学校引导小朋友培养正确的人权意识。

跟我们武汉是友好城市的大分市,很疫情爆发早期就向武汉捐赠了3万只口罩,还用中文写了武汉加油!

还有战斗民族俄罗斯,他们闷声不吭也捐了很多物资来中国。

这些发自内心的暖心行为,并不是由为自己国家营销而作出的虚伪表演艺术。

但是在疫情过后,如果国人在想起去什么地方旅行消费,应该不是曾经落井下石的国家,而是上面这些。

善意,就是无招胜有招的顶级国家营销技术!

去柬埔寨和新加坡的机票我已经买好了,过两周就走,你们也可以等我的攻略。

把这些地方优先纳入今年overseas的目的地吧,毕竟,知恩图报,也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