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3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让我们成为“宅男宅女”,全国从上到下实行隔离措施。线下的餐饮、交通运输、休闲娱乐等许多传统行业遭受重挫。然而另一些行业却在快速崛起。在线医疗、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和原本已经很火热的直播则更加流行。

    正所谓“线下水深火热,线上风生水起”

    如果说5G让2023年站在了被迫革命的十字路口,那么2023年伊始的疫情则是倒逼企业开始不断在移动营销上寻找新的机遇和突破。

    本文从市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政策四个方面全方位解读疫情下移动时代营销突破与升级新出路。

疫情下市场出现端倪:强势品牌和数字经济成为发展中坚

   企业基本职能是营销和创新。

(1)“不是行业不行,而是你不行”,疫情下头部品牌发展依然稳健,如有万亿销售规模的白酒行业,在一季度整个行业平均下降20%的情况下,龙头企业茅台依然保持12.6%的增长。

(2)“不是时代坏,是给颠覆者提供土壤”,数字经济特别是网络创新营销发展迅猛,如淘宝网红直播薇娅和李佳琦每场带货平均达到8千万和5千万,年度总带货额达240亿和110亿,比超中百仓储和武汉超市;杭州一季度利用数字经济12%的增长稳住大盘。

疫情驱动消费模式加快升级:社群化、场景化和品质化

  消费需求是营销创新的起点和终点。

(1)消费呈现社群化和场景化,目前手机用户高达13亿,移动支付使用率超过85%,移动互联网赋能消费者信息获取社会化、决策场景化和行为移动化,适应转变的创新如社交电商得到迅猛发展。

(2)美好生活需求成为主流,作为移动时代原住民的Z时代(00后)成为消费主流,注重体验和品质,如今年一季度体现快捷生活的外卖点单呈现下滑趋势。

企业需长短结合和逆流而上在生存中求发展

  企业需“危中见机”,积极自救和综合布局。

(1)短线,求生存,首要是节流,做好成本费用控制。如严格控制商业活动支出,有效控制销售费用。

(2)中线,重维持,重点是开源。如避免上下游的简单库存和压力转移形成渠道“堰塞”,可建立全场景渠道模式,加快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调动隔离时期营销人员创造能动性。

(3)长线,要成长,关键是转型,有向死而生的反思和布局,如关注新生代的消费模式转型,打造数字化企业实现“云”办公

政府需精准施策:保驾消费、赋能企业、转型政府

   因势利导保驾消费,重点提升消费合理性助推消费增长。由于收入下降,消费者容易出现“节俭”思维和延迟消费,需增加消费的合理性。(1)大力宣传产品的实用性,如旅游休闲为了身心健康和更好地工作,不是贪图享乐;(2)推动善因营销即消费是帮助他人,如政府官员直播带货和帮助农民销售;(3)引导为他人购买,如为小孩教育、父母健康投资;(4)支持“支出未来”,如给消费者提供信用担保,增加信心;(5)为消费者负担部分成本,如政府发消费券。

    雪中送炭赋能企业,设立产业基金和技改基金打造企业深能力。挖掘企业应对疫情的经营模式,将经验教训转变为优势能力。(1)设立数字产业基金,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打造数字物流、数字商务、数字运营的“数字企业”。(2)设立技改基金,推动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加大与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等技术融合。

   顺势而为转型政府,利用国家政策打造产业服务协同平台。(1)升级商贸流通,打造数字商务中心,扭转湖北省从“商务强省” 变成“数字弱省”的困局,赋能传统制造企业。(2)扶持医疗健康,打造健康服务中心,利用湖北应对疫情经验和技术储备,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新的增长极。(3)做强旅游休闲,打造中部养生中心,利用本次疫情美誉度,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性(1元旅游消费可带来11元衍生消费),实现服务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