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疯狂的中国人:之前买空日本马桶
但是,日本经济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停滞,让工匠精神失去了经济基础。
并且,保守主义的风气,也让一个个“匠人们”过度崇拜技术本身,放缓了创新节奏,在互联网时代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真正的技术变革,被崛起的中国制造压缩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而众所周知,低利润是养不起工匠的。
(1985年起,日企雇佣临时工的比例一路攀升)
实际上,随着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法律就已经允许非终身雇佣制,企业纷纷大规模裁员、换为合同工。
原因也无他 —— 节省成本,临时工工资比正式员工少一大半,还不用支付社保补贴福利。
现在,日本有近45%的劳动人口找不到正式工作,不得不以打零工或小时工谋生,生活毫无保障。
再加上企业大多不景气,2023年,日本25~29岁员工的离职率已达20%,20~24岁以下员工的离职率更是超过30%。
如此高的人员流动性,直接影响了技术传承和员工忠诚度,甚至,多数企业已经后继无人。
到了2023年,日企社长的交代率仅为3.8%,超65%的企业高管表示“没有继任者”,日企社长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0岁,以至于一些老将不得不在退休后再次复出。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到了这一步,等级制度严密的日本社会依然难以接受个人主动跳槽或辞职,普通人如果创业失败,将会成为进入大公司的履历污点,后果非常严重。
而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冒险,人人不愿意冒险,美名其曰坚持“工匠精神”,怎么会有创造力呢?
日本NHK电视台做过一个调查,日本寿命100年以上的企业多达50000家,200年以上的企业总数也多达3146家。
但在当今最热门的互联网领域,日本没有一家典型的代表。世界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更没有日本的位置。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社发布的数据,2006年到2023年,日本的创新能力非但没有提高,产业“新陈代谢能力”和科技“基础研究能力”的指数还下降了,上市企业的营业利润也仅仅增长了11%(中国增长730%),为倒数第一。
如果说,“工匠精神”铸就了日本的发达;那么在今天,越来越跑偏的“工匠精神”正在促成日本的落后。
当年作为产业立足之本的“工匠精神”,已经脱节于互联网时代,成为日本僵尸经济的病因之一。
尾声
今年2月,日本首相菅义伟承认,从疫情至今,日本新冠疫情的数据统计一直靠手算,包括全国新冠确诊人数、死亡人数、住院人数、新冠检测等等一系列信息。
随后,东京都政府承认,至今年1月31日,由于传真机传送不畅,东京18个保健所共漏报了838例确诊病例。
在智能化和大数据如此发达的今天,谁也想不到,日本的疫情数据竟然是“纯手工”打造、传真机传输的。
日本,已经被数字化时代抛弃了太久太久。
我写这么多,不是为了黑日本制造,也不是瞧不上“工匠精神”。
事实上,今天的日本制造,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我写这么多,是想从日本制造的崛起和衰落中,找出中国制造向前飞的关键。
比如,鼓励企业竞争,保持企业活力;比如,那些被打脸的中国企业,不要再想着蹭热度,赚快钱,打信息差、用包装误导消费者认知,而是做自己,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
(一片声讨声中,元气森林已经把用了4年的“気”改成了“气”)
最重要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不要忘了制造业本身。
我们只有拿好手中制造业的牌,不断科研投入,不断技术创新,中国才能从 “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上突围。
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