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品牌传播方法:知名品牌策划公司暴出来了!可咨询项目详情,品牌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内容,是产品的内容化。

我们为嗨皮儿创造的摩天轮小吃,为宫豆计创造的红豆生南国,都属于品牌产品。

三顿半的神奇彩蛋、星球的呼吸香氛卡,也是它的品牌产品,体现了“探索星球风味”。

图片来源:三顿半公众号

花西子的苗银系列,体现了它独特的的东方美学。

有些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把它的大多数产品都变成了品牌产品,比如花西子和观夏,既承担销量,也表达品牌。

有一些品牌产品可能不直接零售,但它极其重要,也被品牌当做产品来打造。比如喜茶、Aesop的空间。

图片来源:喜茶、Aesop公众号

活动产品,首推三顿半的返航计划。

重复性、固定性的品牌活动,是完全可以上升到产品级地位的。

图片来源:三顿半公众号

返航计划是个高级的社群活动,它还变成了一个游戏化的体验。

咖啡罐子用完扔掉很浪费,消费者报名返航计划的时候,她已经认可了品牌的理念,活动中和品牌产生了联系。

三顿半选择返航计划的实体店,大都符合品牌调性,消费者画像也相对重合。所以这个活动也相当于一个大型联名活动,参与品牌方各自从对方的消费者中吸收人群。

作为消费者,她也能顺便去那些美好的店铺打个卡,降低了回收的出行成本。

她的罐子越多,兑换到的周边就越丰富,而三顿半也确实没把自己的周边当成广告来做,这些周边都挺有趣的,本身具备吸引力,而不是把LOGO贴在保温杯上这样的常规操作。

图片来源:三顿半公众号

在三顿半公众号的评论中看到有粉丝调侃:周边做的比咖啡好。

前两天看到超级植物公司也做了个社群叫:植物杀手俱乐部。专门为养植物困难户设立的。

里面具体怎么玩,我没进去,但光听名字就已经有感觉了。

图片来源:超级植物公司公众号

③品牌体验内容化

在明确品牌设定和品牌产品架构之后,需要对品牌体验的顺序和内容进行规划。

下面这两张图是我们根据消费品和餐饮项目实践的总结。

05

品牌是对认知体系的双向构建

说了这么多,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很多朋友觉得做品牌难?

因为这事儿挺拧巴的,作为品牌方你既要表达自己,还要帮消费者做表达,这个度拿捏的要够准。

企业的诉求是表达自己,塑造产品,实现增长,变现商业价值。

“我很重要”

但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你只是她身边众多品牌中的一个。

“你不重要,我最重要”

她的目的是通过各种符合自身需求和价值观诉求的品牌,来塑造自己,从而获得认同和自我满足。

这也是前面第一部分讲到的,消费者不会发一个硬广,她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这也是品牌自传播这个逻辑的核心,品牌是对认知体系的双向构建。品牌不能光想着表达自己,也得想着消费者,而且必须要转化成消费者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上周在BOSS直聘上看到一个在李叫兽团队工作过的资深策略对我们公司的评价,挺有意思,在这里也分享一下。

“我观察,越来越多的消费、餐饮品牌,开始以用用户感受为导向,做设计、做产品、做策略。相比过去做品牌,考虑定位某种功能,最近涌现的品牌,越来越以用户感受为目标,即我要我的用户在使用我的产品时产生什么感受,因为我需要何种设计,何种文案”

06

品牌传播与沟通

品牌体系构建完之后,需要持续的和消费者做沟通,而不是留个空壳在那儿。

尤其是餐饮行业,经常会看到一个品牌,风风火火的做了一次品牌升级,然后逐渐没有下文。

品牌升级或者说品牌体系的重塑,不是一件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消费品的包装做完升级,餐饮门店做完升级,都只是一个开始,后续一揽子的品牌传播,直到整个品牌的表达真正落到消费者心里,其实都是需要长时间的耕耘和持续优化的。

我一直在和同事、也在向客户们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品牌升级当做一件事儿,因为你一旦这样想,这件事儿可能就做不好,如果双方彼此合适,我们希望能陪客户走下去,一起优化,不断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价值,建立更长久的品牌资产。

07

品牌原创力也许是最核心壁垒

渠道、技术、流量、审美红利,早晚有一天都会不存在。

但一个拥有原创能力的品牌团队,我相信他们在任何一个红利时代下,都能游刃有余。

我指的原创力,是具备自己创造或规划品牌内容、创新体验能力。

那些真正被消费者喜欢的品牌,产品、技术、品类都未必是它最核心的壁垒,而是它为消费者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感受。

08

品牌和营销理论的发展滞后性

品牌理论的发展已经停滞不前很久很久了…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品牌的知识我是创业后,边实践边自学的。慢慢就发现一个问题,每本书籍每个流派背后都是一个前辈的思想,他们很经典,但在写书创造流派的时候,也许是80年代,或者是90年代,谁也不知道2023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你没办法完全用书上看到的知识或者某个老师的讲课来指导实践,更多时候是实践指导理论。

产品品牌传播方法:知名品牌策划公司暴出来了!可咨询项目详情,这套自传播品牌,是我一个阶段的总结,它并不是一个品牌公式。希望文中有些观点,能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