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一些人开始提出去建一个地球人认知的大LOGO,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要升级品牌。

我们不是经济学家,我们是卖货的(即使码字,也是教别人卖货),无法站在全局高度看问题,但对微观的个体,我们感觉更真切。对于转型与升级,我们的看法是:可能好心干了一件坏事。中国在国际上数百年形成的积弱积贫的现象,创造性差,模仿能力强,推出新品的速度虽快,但创造能力差,技术含量也不太高,更重要的是市场话语权缺失,在短期内极难改善。拼技术、比品牌,我们有天然的缺陷。比如长三角很早就吹起转型与升级的集结号,要将低端制造业向西部转移,要在全国占领产业之颠,以为拆了麻雀窝就能引来凤凰巢,结果麻雀飞了,凤凰却没来。

转型升级是一张好牌,打好这张牌需要实力,所以并不适合所有企业玩。中国几百万家企业,不可能都去创品牌,如果真能那样,中国就可以统治地球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中国劳动力丰富,也是全球少有的,劳动力多层次,更是中国特色,从企业模式到产品都存在着多样化选择的机会,所以中国企业发展适合百花齐放,从高端到低端、从品牌到制造全覆盖,这才是中国的选择。

低价,未来市场主旋律

低价的市场空隙真的可以让我们长驱直入,开辟一条全新品牌之路吗?答案在消费者那里。这些年,我们一直主张企业回归经营的本质,不要盯着对手,而是关注顾客,为顾客创造价值。品牌是消费者的,消费者说了算。换上顾客的脑袋,我们就会发现低价并不仅仅是一种破坏策略,更是基于顾客的价值创造。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研究表明,全球正跑步进入M型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财富加速集中,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阶层,一小部分往上挤入富有阶层,大多数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中间阶层凹陷下去,变得很小;社会像个被拉开的“M”。在M型社会里,有钱就花、无钱就贷式的花未来钱已不是“聪明”的花钱方式。量力而行,而不是追求好车、好房、好学校,节俭的传统习惯将渐渐恢复。

规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威专家指出:“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还没形成橄榄型,就已经逐步呈现M型了。回归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经济突飞,工资在日益增加,开支也在直线上涨,教育、住房及医疗还是有一定的压力的。消费者的伟大之处,就是即使在最糟糕的环境下,也能找到一套快速应对的方案。面对压力,消费者同时启动了奢华和省钱两个模式:在奢华模式中,消费者从内心中追求一个品牌,喜欢与某个品牌走在一起,不惜高价购买高品质和满足情感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新奢侈主义,然而这只是小数,不是大数。在省钱模式中,消费者尽可能寻找低价高品质的商品,这是大数,这个大数带来市场“蓝海”。世界服装巨头H&M、ZARA等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