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上线相互宝目的何在?目的是吸网站服务量
支付宝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平台,除了支付功能之外,其理财、生活缴费等功能也最为常用的。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近几年支付宝也设下了不少“小圈套”。
就比如说花呗,支付宝为了培养用户使用花呗的习惯,一度下了血本搞出了“花呗红包”活动,这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开通了花呗,并且养成了使用习惯。现在很多用户已经离不开花呗了,见到时机成熟,支付宝的花呗优惠活动也没了。
包括备用金也是一样,一开始使用支付宝的备用金是免费的,但是等到使用备用金的用户增加之后,这项服务就开始收取手续费了,这些都是支付宝的小套路。
除此以外,近两年来支付宝的又一个“套路”被用户看破了,那就是相互宝。
相互宝是支付宝推出的一个大病互助计划,用户在相互宝里面缴纳一定费用,这些钱聚集起来之后可以为符合条件的病人提供帮助,只要用户参与了相互宝,以后自己生了大病同样也会得到帮助。
这看起来似乎和水滴筹差不多,就相当于是一种网络互助平台。因此,在相互宝上线之后,其用户数量不断攀升,在两年的时间里吸引了1.05亿用户。
只不过,相互宝的用户数量在达到1.06亿之后就涨不动了。据相互宝数据显示,其2023年11月第一期的分摊人数还在1.058亿,到了12月第二期却下降到了1.022亿,到了2023年1月再度降到了1.01亿。也就是说,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有400万用户退出了相互宝。
至于他们退出的理由,总结下来有两点,一点是相互宝的分摊费用越来越高,还有一点就是索赔难度大。其中,在分摊费用方面,根据相互宝在2023年1月7日发布的分摊公示显示,2023年相互宝大病互助的分摊费用是29元,到了2023年涨到了91元。
其实分摊费用上涨也可以接受,而最为用户诟病的是相互宝的索赔难度太大,不少用户反映自己符合了条件也没有获得索赔。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毕竟只要是和保险或者是索赔相关的,几乎就没有容易的。
当然,相互宝的机制也确实有些问题,就比如在用户签约的时候,相互宝只有前期的健康告知,没有核保,反而在用户申请理赔时才审核,这就很容易导致拒赔事件的发生。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支付宝如此费尽心思地运营相互宝这个服务,背地一定能赚到很多钱。但事实上,支付宝还真没靠相互宝赚到什么钱,甚至连名义都是“非法”的。
在2023年9月8日,银保监会打非局发文《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明确将相互宝、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定义为非持牌经营的非法商业保险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支付宝根本不能靠相互宝来盈利。
而就相互宝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其采用的模式除了用于救助的互助金之外,还要每年收取8%的管理费。按照其募集的123.85亿元资金总量来看,管理费差不多要10亿元。
这10亿元要用来进行调查审核、产品运营、技术投入、拒赔审核等等,其中,单单是审核费用就要5亿了,这10亿元远远不够相互宝的运营,所以在上线了这个服务之后,支付宝还得自己往里面搭钱,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
又是名义“非法”,又是往里贴钱,支付宝上线相互宝到底图什么?
这里记住一句话,无利不起早,支付宝如此积极地运营相互宝说到底还是为了赚钱,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罢了。而现在相互宝之所以要顶着“非法”和亏钱两个压力运营,主要就是想获得“一样东西”:流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相互宝2023年10月上线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相互保”。别看两者只差一个字,但本质是不同的,“相互保”是一种保险服务,而“相互宝”只是为病人提供帮助的,前者可以光明正大地通过卖保险挣钱,后者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公益。
只不过,在“相互保”上线不到两个月之后就遭到了监管部门的约谈,称其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等问题。无奈之下,相互保”升级成了“相互宝”,并且转型成了一款互助计划。
也就是说,支付宝其实压根从一开始就是想把相互宝做成保险产品的,只不过因为存在一些问题没能成功,所以现在成了一种互助计划。于是,支付宝开始下一盘棋,就是利用相互宝来吸引用户流量,等到以后其保险产品做成功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些流量“变现”了。
这一点和水滴公司的做法差不多,水滴公司利用水滴筹来吸引流量,然后再把水滴保险推给庞大的用户群体,很容易实现盈利。这样看来,支付宝或许也确实是想走这条“流量变现”的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