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上的客户到底是谁的?
前两天看到一条消息说自2023年4月8日起,亚马逊上的卖家将无法再访问相关的买家信息,比如全名和地址,也无法再与其进行联系,亚马逊表示已将这些客户详细信息从买家中心删除。
有朋友问我对于这个规则变化的看法,我的看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正常”。
想要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去评论这件事儿,我们首先要了解亚马逊的流量组成,近几年亚马逊一直在鼓励卖家发展自己的品牌,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品牌是一个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购买一个LV的钱包,你大概率会进入有品牌官方入驻的电商平台然后搜索品牌名最后选择具体的款式下单付款,之所以称之为品牌是因为他们背后有比较庞大的忠实用户,而电商平台之所以会更加青睐品牌入驻也是看中了品牌背后的用户群体,要知道品牌每带来一个用户可能会为平台创造一个非常大的经济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品牌卖家尤其是大品牌为什么会受到各个平台疯抢的原因。
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这跟客户信息有什么关系,我们要知道一个普通卖家在平台的收益主要依赖于什么,有人会说是因为自己的产品好,有人会说是因为自己的广告跑的好,其实本质是因为这个平台的用户群体庞大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如果平台本身的用户就非常少,你的商品很难有足够的流量和订单就更不用谈什么收益了。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庞大的流量要归结于平台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平台投入大量的市场预算吸纳新的客户,平台花费巨额代价吸引大的品牌入驻带来用户,包括平台在例如仓储,物流,支付方面做的巨额投入。正是因为这些保障了平台的用户越来越多,你可以获取到的流量才越来越多。
于是,平台对于用户的信息管控才变得越来越严格,因为这是他们的核心资产,是他们花费巨大代价才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理解了这些你才知道为什么平台上的用户并不属于你,只是经过你,从而产生了商业价值。
说到这里有人会疑问,难道亚马逊的快速成长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卖家不断上传产品让用户有更多选择才形成的吗,为什么我们为亚马逊贡献了这么多,最后得到的回报却是佣金提升,仓储成本提升,最后连用户的信息都拿不到了。事实上,当一个平台到达一定规模的时候,单一的尤其是规模并不大的卖家意见对它的政策走向起不到任何作用,这就相当于,两个人合作做生意,开始的时候大家的实力均等,所以出问题的概率比较小,一旦某天其中一方的实力远超另一方,事物的主动权就自然倾斜到了资源强势方。
有人会说,亚马逊这么做对我们卖家来说是个灾难,我们花费不菲的广告费,很难跟踪自己服务的客户,最后所有的数据都在亚马逊,如果有天亚马逊一脚把我们踢了,卖家什么都不剩下了。倒也不是这么说,众所周知,亚马逊是互联网品牌很好的一个孵化器,不管你是否承认,亚马逊的转化成本是相对低的,如果你想在平台之外建立一个能够被人发现的品牌需要做的工作和投入其实都比在亚马逊运作要高的多,最关键的是亚马逊凭借其强大的物流体系和支付体系更容易受到用户的信赖。所以建议那些有想法做品牌的卖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两种方式的成本差异。
是不是没了用户信息我们的安全感会降低,我觉得大可不必,这里要说明一点,外国人跟我们的思维逻辑有很大的差异,国内人网购消费或者网络点餐会尽可能的把个人信息写的非常详细,这对极度注重个人隐私安全的老外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因为一旦你的信息足够详细,会在无数个环节出现泄露的风险,比如国内的快递公司,快递员,外卖平台,外卖派送员都可以轻松的掌握你的信息,造成的影响就是一旦你被骗了,你压根不知道是那个环节出的问题。反观老外,他们不太愿意透露自己的电话,邮箱之类的信息,甚至是个人的详细住址,原因也非常简单,我就这么说吧,卖家拿到用户的这些信息会做什么事儿呢,打电话,写邮件,甚至未经允许直接给用户寄送产品和营销资料。换做你是用户,你愿意天天接收这些内容吗?
相对于个人信息直接裸奔,他们其实更愿意让极少数的大公司去掌握这些数据,因为大公司更容易受到政府监管,小公司的违法违规成本反而是非常低的,对于平台方而言既要保护自己的核心用户资产不流失,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的用户不受到过分的骚扰,于是选择不公开这些用户信息反而变得正常了。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我们卖家而言未来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个人浅显的看法是,未来我们在卖货的同时,更应该追求的是品牌影响力,换个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口碑,好的产品好的品牌销售的时间越久,知道的越多,对品牌有印象并且产生信任感的也就越多,这些对品牌有强烈印象且有信任感的用户会不断的为我们创造新的价值。当然了,作为卖家,我们也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产品的衍生价值和服务来吸引用户自发的关注我们的品牌从而为我们提供相应的用户数据沉淀。
在开发产品之前要先想好自己的产品用户拿到以后凭什么会跟我们继续产生交集,如何帮助用户可以快速的链接到我们,这一点做好了,同样不影响我们的品牌发展和生意的扩大。
最后说一句,潮流如此,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逆流而上而是顺势而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