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入门到精通的必备技巧,手把手教你如何快手坚持写好一篇新媒体文章

两年前,当我在头条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地以为,只要我成功跨过了“万事开头难”的这道门槛,迎来的就会是我写作的“平坦大道”。

谁曾想,仅仅过了半年,我头条号的更新频率就从日更、周更变成了“半月更“,“激情燃烧的岁月”竟然一去不复返了。

为了不让自己彻底断更,我接连报了好几个写作班,寄希望于借用“外力”来“逼自己一把”。

效果当然还是有的。但是,我现在不得不承认,坚持绝对比开始要难,坚持写作更是一件超出我预想10倍的难上加难的事。

为什么我即使在确定自己文章的阅读量已越来越好、文章质量也在逐步提升的情况下,还是不能坚持持续写作呢?

直到我最近读到了《写作工具》这本书,这个一直困扰我的疑问,才总算是得到了解答。

本书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博士,在世界上最杰出的新闻学院——波因特学院任教超过30年,因培养出了包括两位普利策奖获作家在内的众多杰出作者,而被认为是新闻媒体界最有影响力的写作指导教师之一。

通过200多位优秀作者的作品和与众多同行、职业作家、编辑的探讨,克拉克博士总结出了写作者必备的50个写作工具。

在这50个写作工具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益的写作习惯”部分。

我在其中发现了3个写作中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误区,正是这些误区,让坚持写作这件事变得困难重重。

01 认知误区:把写作当成了一项极为特殊的才能。

莫言开通公众号了。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没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居然如此接地气!立马就是一个关注。

为什么我对这件事的反应会如此惊奇?因为作家这个群体似乎天然就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神秘感,更何况是莫言这种世界级的作家。

尽管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作家的光环没有以前那么耀眼了,但作家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仍然常常与“废寝忘食、笔耕不辍、日夜颠倒、英年早逝”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

一名纽约的体育作家曾说:“写作是个轻松活,不过是端坐在打字机前,然后割破血管”。

这也就难怪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是把写作视为一项充满身心折磨的艰苦工作,就是把写作当做一项只有极具天赋的人才能拥有的特殊才能。

一个人如果带着上述的观念踏上他的写作之路,由于潜意识的作用,一旦在写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就必然会加重畏难心理,当然也就不容易将写作坚持下去了。

好消息是,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秘密:

“作家(或者说写作)的痛苦被世人放大,它是被设下的骗局,是自我应验的预言,是放弃写作的绝佳借口“

所以,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需要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坚定信念。

02 行动误区: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克服拖延症。

如果说前一个导致你难以坚持的误区属于形而上的意识层面,考验的是一部分人的认知能力的话,那么拖延症几乎就是阻碍我们绝大多数人坚持写作的最大杀手。

先来吃个定心丸吧。“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是拖延症患者”,因此,你并不孤单。

问题是,“不孤单”的拖延症却会把人“拖”得很痛苦。比如我,经常在书评截稿日期的最后一两天才“文思泉涌”,为此总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

最要命的是,明知自己是拖延症晚期患者,可就是对此束手无策。

没想到这个难题的解决方法却条理清晰地出现在了这本书上:

第一、预演。

改变对“拖延症”的破坏性看法,将其视为一种必要的、建设性的写作过程,把拖延症替换成一个新的名字”预演“,感觉是不是立马就不一样了?

第二、降低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坚持不下去,是因为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目标。试想,假如人人都以莫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怕所有人都没法写作了吧。

诗人威廉.斯塔福德对此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一个人应该降低他的标准,降到不会感觉到写作有门槛即可。”

第三、信任你的双手。

暂时忘掉你的大脑,让手指去书写(或者输入),你就会慢慢找到感觉。(特别提示:真的有效)

第四、把写作变成常规。

建议在早上开始写作,请记得关键在于下笔而不是等待(这点比较难)。

第五、建立奖励。

任何常规活动都会使人疲惫,你可以试着把拖延的习惯变成小小的奖励,比如想拖延时就去散个步、听首歌、喝最爱的茶等等。

第六、尽快落笔。

在搜集素材上耗费过多时间往往会适得其反,尽早落笔才更能有的放矢(太精辟了)。

第七、不要低估低质量文字的价值。

质量不高的文字会是你创作出好文章的必经之路。

第八、重写。

质量来自修改,而不是速度。流畅的写作过程让你有时间和机会把速成的草稿变成发光的作品。

03 能力误区: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

当你真正解决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却还是无法坚持写作,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你的写作能力不够,写作文章本身的难度成为了你坚持不下去的最大阻力。

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念、降低标准,然后从最基本的写作练习开始。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写作基础”所提供的10个写作工具(技巧),其实就非常适合初学写作的人。

作者从字、词、句在文章中的用法,到标点符号如何控制文章的节奏和空间,都有非常具体和生动的讲解。

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一个写作工具,是关于长难句的运用问题。

大概是因为学法律的关系,我在开始写新媒体文时特别喜欢写长难句。

直到我一篇在头条上阅读量还不错的文章下面,有留言指出:“句子太长读起来会很累。”我才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一直在努力改正中。

然而,作者却告诉我们说:“害怕长句,那就偏要写长句。句子长度或许能让一个本来就差劲的句子更糟糕,但它也能够让出彩的句子更上一层楼”。

接着,作者居然又一次条理清晰地提供了长句写作的方法:建议按时间顺序组织长句;在长句中间穿插较短的中等长度的句子;建议主句的主语和动词放在句子的开头。

当然,此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传统文章的长句的确不适合目前的新媒体文。

但是,更需说明的是,像这样让人茅塞顿开,并且还能把枯燥的写作技巧讲解得如此生动有趣的作者也的确不多。

我相信,只要认真学完这50个写作工具,随着写作能力、行动力和认知能力三方面的提升,我们的写作坚持之路也一定会走得更远。

我看的写作类书籍并不算多,但《写作工具》却是第一本仅凭目录就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书。

50个直击要害的写作工具不仅涵盖了写作从入门到精通的必备技巧,并且在每个写作工具之后,还配有专门的针对性练习题。

更让人意外的是,全书最后还附上了一份《写作工具》快速查阅列表。

正如《华盛顿邮报》记者安妮.赫尔所说:

”克拉克是一位出色的、让人高兴的老师,他揭开了文学创作的神秘面纱。这是一本值得放在键盘旁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