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认知的底层逻辑(另类的营销解析)
品牌营销认知的底层逻辑(另类的营销解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世界正处于巨大变革的前夜,崭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认知论及工具箱来匹配……一个当代人一天所接收的数据信息量多半大于古人一年的经历,个体也因为先天秉性而选择偏好的信息形成自有体系来对世界进行认知。故此,各类亚文化族群突如其来,且彼此咫尺天涯;另一个维度是:多元化的表达下族群的“资源把控能力”正在固化,(开豪车的不会骑电动);21世纪之前,古今一辙,人类本质变更不多,对人和族群的理解相对更简单,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可用传统知识框架进行解读。
面对各种新生事物,个体只能选择自己当下认可的东西(客位观点)选择存量博弈方式自走自路,对这个世界的新的认知必将在2023之后重启,我们正在走进最魔幻的历史进程,面对科技的突飞猛进,应用层面突飞猛进,一个新型文明正在建构,为下一阶段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做全面准备。 崭新的世界观即将形成。
从营销及品牌角度看,所有的已经成功建构的品牌都需要解决“迭代”问题,如何创造消费者需求及认同任重道远。
第一点:基础认知框架:SRE规律
一、六度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1967年哈佛大学,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最多6个环节)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在移动互联高度发达的当下,链接一切仿佛不再遥不可及?当下技术的发展使得六度理论看起来很爽,商业应用联想无限大……
二、邓巴数(Rule Of 150)(英国人类学家 罗宾•邓巴在20世纪九十年代提出)
因为“硬件”原因,人类DNA决定,大脑皮层的大小有限,其所能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关系 。(这是否是对“六度理论”应用的否定……)这个现象亦可推演至组织形态如公司、军队,林子大了必然有新鸟,干好多事,人多不一定力量大,比如:公司开项目决策会并非参与人数越多越好,人多的会议不仅不会对决策形成有帮助,多半会形成一个“最大公约数”的安全且平庸的方案。
人的内存是有限的:在古代,皇帝可以幸福且合法地拥有三宫六院,但是,皇帝很忙脑袋装的事情也多,所以多半只熟悉:“皇后”(老婆)、皇贵妃(准老婆)、婕妤(小老婆)。昭仪(情人)……估计熟悉的美眉最多2只手,就数完了,至于什么美人、才人、答应之类的,多半是春风一度后,按规矩给的荣誉称号,老大自己多半早就忘记了,如果没有龙子,那么多半无晋升机会,这种事实,历史书里多的很。
三、 熵(entropy)
“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变得无序”,即熵值在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
“熵增”,是必然的客观规律,个人和组织都应该学习“熵减”,并成为一个熵减高手,这样才能清晰的认知到哪些事情是重要的,那些应该快速攻破的。
第二点:人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人在16岁之前,60岁之后,自然属性的东西要多点,在中间的年龄阶段社会属性的特性更强点。
从营销创造需求的角度来看:相关满足自然属性的关键词是“想得到”,而相关社会属性的关键词是“怕失去”
第三点:变量因素
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新能源
篇外篇一、人类社会简史
180万年前人类掌握用火!告别“茹毛饮血”,文明升级提速!
10000年前开始种粮养畜——物流、通讯的局限和落后,却保证了不同地区的有效隔离,使各地都能沿着自己的既定轨道相对独立发展。为现代文明的多样性奠定基础。在彼时,耕与战一直是世界的主旋律。
300年前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160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满足了以人为中心视点的工业文明时代的扩张需求,在后续的100多年中重新组织了全球秩序和利益分配方式。
1945年胖子和男孩光临广岛和长崎,
40年前电脑开始影响大众的生活……到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这种加速度不是科幻更像玄幻……
现在,谷歌和我们的九章量子计算机,原来的超级机需要搞1万年的事,现在仅需不到4分钟搞定!
篇外篇二、2023中国人口情况
基础数据:中国现有人口14亿。
A\按居民身份划分:
城镇90199万,占比64%,乡村50979万占比36%,也就是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分析一下:城镇化率2010年是49.9%、2000年是36.22%、1990年26.4%、1980年19.39%,我们用40年走过了日本100年的路。在1960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就已经达到63.3%,1975年跃升至75.9%,其后一直缓慢上升。(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其后,在快速工业化带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仅用了5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国家100年的城市化进程。)
可能性:洗脚上楼,必然消费升级,除了打麻将和上税,喝酒和美容当然要做,所以美酒、美妆有商机,估计还会产生好多狗血香艳的故事为小说家提供灵感!
B\按年龄划分:
60岁以上人口2.64亿,65岁以上1.9亿,已经未富先老。状态变为深度老龄化社会。
年龄构成方面,0-14岁人口占17.95%,15-59岁人口占比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可能性:养老行业必火,小朋友少了精贵了,做妇婴行业毛利必然很爽。喝酒的人群预计有4亿基础量。
C\性别结构
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
可能性:有3500万男性理论上要打光棍,但是结合其他的社会文化因素,大城市的剩女,和农村的光棍现象必然会更严重。
可能性:夜晚喝的酒,孤独光瓶酒有市场。还是美酒和美妆。
D:婚姻关系角度观察
2023年结婚813万对,离婚373万对,疫情期间统计不精准结合以往数据,离婚率约43%,城市会更高。成都的离婚人数,离婚率,更是一骑绝尘连续5年中国第一,也可能是世界第一。
可能性:这个东西看来需要专门服务的公司来搞服务了。
E\按受教育水平角度观察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F、人户分离角度
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趋势还是由西到东,由北向南。向一线城市群聚集。
可能性:电商帮助解乡愁,豆瓣卖得最好的城市,居然是东莞!
篇外篇三、中、日城市化加速阶段发展形势对比
日本 | 中国 | ||
时期 | 1956年-1975年 | 1996年-2023年 | |
全球 政治形势 | 朝鲜战争(1950-1953) 美苏冷战(1947-1991) | 总体和平稳定 | |
全球 开放情况 | 全球贸易较为发达,日本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 | 全球化深度发展阶段,全球贸易、全球产业转移十分活跃,但以技术和环保为特征的贸易壁垒也日益严重 | |
全球产业发展形势 | 以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工业革命 | 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信息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 |
人口 | 总量 | 1952年8580.8万人 1975年11057.3万人 2023年12477万 | 1996年121752.7万人;2023年135404万人; 预计2030年人口峰值时期为15000万人左右 |
城市化率 | 1950年37.3% 1975年75.9% | 1996年30.5%;2023年52.57%;2023年64% | |
人口密度(人/Km2) | 1934年189人/Km2 1975年292人/Km2 | 全部国土:1993年125人/Km2;2023年144人/Km2,现在约150人/Km2 城市:1993年9977、2011年8831人/Km2; | |
经济发展水平 | 经济总量 | 1968年超过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 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
人均GDP | 1963年为575美元;1968年为1000美元;1971年达2000美元,1973年为2964美元② | 2009年达到3000美元,(2003年超过1000美元,2006年升至2000美元。从1000美元跨越到3000美元仅仅用了5年时间) | |
国内 产业结构③ | 抓住全球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 我国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处于上升趋势,2023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进入服务业主导阶段 | |
国土 空间结构 | 新城作为缓解“大都市病”、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 ||
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1955年建立日本第一个新城大阪千里新城。东京圈内48.6%的城市、大阪圈内30%的城市是1955年以来建设的 | 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但我国国土空间更为广阔,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为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城镇群体系,更需要合理规划新城建设 | ||
主要结论 | 综上所述,中国、日本城市化加速阶段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很大不同。 从国内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已经进入服务业主导发展阶段;再看国际,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构的核心变量。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未来我国唯有把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作为聚集城市人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把握时代机遇,充分体现城镇化发展的时代特色,使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