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如何包围着我们的生活的?互联网瘫痪后会引起哪些变化?
今夏的一场大雨,河南的郑州城俨然成了汪洋大海般的存在,大雨过后,据说郑州人民表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在这个世界上,同时拥有水、电、互联网的人们是何等的幸运。
可能水与电的中断存在于几代人的记忆里,用最简单的最惯常的做法依然可以维系生存。但科技发展到今天,就一定会波及到互联网的突然中断,今夏的郑州就变成了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中断的试验场。至此人们才发现,相比千万年的人类进化史,网络带给人类社会的改变,只在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人类的生活已经完全被互联网所操制,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过于依赖互联网,互联网也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类已经须臾不能离开。现在人类的衣食住行,已经完全依附于互联网伸出的无所不在的触角,互联网的便捷已经被视作理所当然,网络已不仅仅是个载体,也不单纯是信息的提供者,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已经习惯了由它塑造出的秩序,习惯于由它定义出各种交易的流程,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建立在互联网产品的机制之上。
不知从何时起,上网已成了许多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如同生活中离不开电、离不开水、离不开电视一样。每天到了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上网,夜晚,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顺手拿起手机打算娱乐一下,刷到乐不可支的时候,突然发觉已到凌晨,清晨的一觉腥来,睡眼惺忪便触碰手机,这些已成了习惯性动作。有了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甚至于可办成天下事。有了网络,许多人几乎没有了“邮局”的概念,鼠标一点,键盘一敲,一封邮件,一句问候就瞬间抵达遥远的距离。有了网络,“图书馆”的概念被淡化,大量的信息资讯会排山倒海般充斥人们的眼球,有了网络,许多真实都被掩盖,无论是两个热恋中的男女还是亲朋好友,可以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盯屏幕带着各种情感侃侃而谈,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然而更多的过度依赖网络,无疑给生活带来了巨大隐患。一个扎心的故事,雨灾之中,在郑州的一家生鲜超市,老板发愁地坐在店门口,一位中年男性从漆黑的店铺里走出来,手中拎着一袋洋葱和一个小冬瓜,上秤之后,总价20元。老板说“只能付现金“,“不能用支付宝?”顾客问。“你难道能打开支付宝“?老板怀疑的质问,中年男性没有现金。在皮包里查找许久,然后递给老板一包香烟,是一盒蓝色包装的煊赫门,市价大概19块。这令人不禁想起二战后经济崩溃的德国,人们把耐储存、易分割的香烟当作“货币”。生活又令人嘲讽般的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还有一幕幕荒诞剧情在断网之灾下集中上演:在高铁出站口,闸门全部失灵,原本需要刷身份证或车票出站的乘客,只能硬挤出去,想去找人,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统统没法使用,携程、美团上的订房、外卖信息无法显示,也就无法入住和订餐……
科技发展到今天,互联网技术已经嵌入城市运转的全过程,航空、铁路运行是靠网络来调度指挥,假如没有了网络,交通系统陷入崩溃,交通将被迫中断,结果令人无法想象。
假如突然整个城市断电,没有了网络,没有了导航,依赖于GPS的现代人的出行受阻,共享单车骑不了,网约车打不到,无异于寸步难行。
自从手机开通了支付功能,手机就成了行走的钱包,带上它,万无一失。没有了网络,你必须要现金购物,可是你已经许久出门不带现金。当你重新找到你的零钱包,你会突然发现一毛钱的硬币都是那样的珍贵。
如今与朋友、家人、同事、老师同学等等的联系都由传统的打电话演变成了微信联系,网络中断,人与人之间失联,每个人都变成了一座孤岛,想象一下现代人会不会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可以忍受失去联系的煎熬。因为一群人坐在门前,大人聊天小孩看星星的画面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有了网络,通过手机可以看电视,打游戏,听音乐,浏览新闻趣闻,在手机里面寻找各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如果没有了网络,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乏味,现代人会不知道怎么打发哪些无聊的时间。
互联网给手机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于是手机似乎就成了现代人难以割舍的器官。最近很火的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坐在你对面,你却在玩手机。”最近也很火的一组清华美女博士画的成人漫画,也让几乎所有人躺枪,无人幸免。诸如用美颜相机获得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低着头走路,手机让你便成盲人;偶尔想放下手机,结果发现周围的人都在玩手机,没人响应;更可悲的是事故现场,无人救命,都在用手机拍照现场;恋人约会,男人低头看手机,女人说:要不要把你的手机绑在我头上,这样至少你可以看着我,等等。令人不禁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让人陷入思考,我们在支配手机享受手机便捷的同时,我们已经慢慢的为手机所绑架,成为手机的奴隶,手机更像是一个囚笼,把我们锁在了一块小小的屏幕里。所以,有一天突然互联网中断,几乎所有人都会表现出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甚至陷入无边的黑暗,可以想象,网络中断,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会乱了方寸,至少会在一段时间内六神无主,手足无措,有人形容为无异于一次数字化的“返祖”。
2023年,深圳一位90后导演进行了“断网48小时”实验。实验中,他从第一天的孤独焦虑、无所适从,到后面的玩滑板、逛公园、与朋友聊天,打开许久没看的书,与家人沟通等等,似乎断网让他找到了更平静美好的生活。
其实,有无网络,人间美好一直都在,关键取决于人类如何选择。郑州水灾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没有互联网,人们拥有的同理心、责任感、互助互通的本能,依靠那些传统的传播和沟通方式,依旧可以维持着一座城市的运转,亦不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相互传递。
不过无情的事实也提醒着人类,当地震、暴雨、台风、洪水、火灾、恐怖袭击、黑客攻击、疫情等“黑天鹅”呼啦啦飞起时,科幻片的情节日益嵌入过度依赖互联网的脆弱的现实中。指尖上的城市以及指尖上的生活可能瞬间变成互联网的荒漠,大灾之下如何保证我们的生活摆脱断网之灾,依旧基本正常运行,这是值得现代人认真思考和做好相应备份的一个现实的且艰难的课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