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发展史(最近国内20年互联网形式的变化)
今天,在我们谈论互联网时,我们有必要清晰的知道——参考36氪的说法,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可以被分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两极。
前者,主要面向2C,核心是流量的聚合、分发和让流量和C端交易消费之间的匹配变得更高效。
而后者,则主要面向2B,核心是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垂直产业在生产、供应链侧的整合、优化和全面效率提升
而这一篇连载文,我想要试着聊一点非常本质的东西——
中国互联网,过去20多年里对商业世界带来的改变可谓是天翻地覆的,“流量、用户增长、变现”这些名词如今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或行业从业者而言都已经是挂在嘴边的热词。
但,当我们在思考讨论流量、变现、用户增长时,是否存在一些更加全面、整体性的视角可以帮我们看到一些本质?
过去20多年里,关于流量、用户增长、变现手段等的变化,背后是否存在一些更为根本性的规律或基本演化逻辑?
我们是否可以借由对于整体“流量-变现”大盘的讨论和思考,来推测整个消费互联网侧“流量-变现”大盘的未来走势,并寻找到某些潜在的机会?
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以我作为一个近15年互联网从业者、连续创业者的身份,以及在过去6年多时间里研究过了无数行业案例+与上千位创业者、投资人、行业实战操盘高手交流的浅薄心得,试图给出一些我的观察和分析。
受限于个人眼界水平,难免存在很多局限,也欢迎大家拍砖探讨。
01
人人都知道,消费互联网一定离不开流量,而流量在商业世界里的最终归属一定是“变现”。互联网和商业一带结合在一起,就是一场围绕着“从流量到变现”持续演化的无限游戏。
如果把“流量”作为源点,把“变现”看作是终点,站在今天,我们或可为整个中国的消费端商业世界勾勒出如下图所示的粗略互联网流量-变现全景图。
可以说,过去20多年里,在中国的消费侧商业世界里,绝大部分有所成就的公司,都源自于他们在整个流量-变现大盘里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身位,在流量分发能力、交易成交能力或是终端变现产品聚合供应能力中的3者上,至少在其中一侧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某种意义上,中国互联网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史,也是伴随着技术发展,在流量聚集/分发入口和流量管道上不断进行迭代革新,并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流量-变现通路的演化史。
过去20多年,就是在技术发展之下,互联网不断在各种流量场景和变现场景之间进行探索的20多年。几乎一切互联网公司的商业发展和核心成就,都可以归结为其在流量-变现逻辑上进行了某种重要开创型创新或是重构。
今天,我们可以在“在消费互联网”方面看到如下几类代表性公司——
1. 已经牢牢在某类高频需求上占据了大众流量入口(最高频的需求,莫过于内容消费、社交和日常刚需消费),拥有日均数亿以上级别的流量分发能力,也构建起了稳定的交易成交场景,可以自主或开放给第三方围绕着流量-成交进行运营的大平台生态级公司。
典型如微信、抖音、美团、百度、淘宝,都属于这一类。
2. 面向一类小众垂直人群提供特定内容和服务,并形成自己的变现-商业运营闭环的垂直人群服务平台。
典型如广场舞APP、知识付费APP、读书APP、招聘网站等,他们围绕着一类人群的一类特定需求,从最前端的聚合流量,到最后端的增值服务提供、垂直电商运营等全链路打通,实现对于某个人群或某个品类的深耕,从而也能从中获得不错的收益。
垂直人群服务平台,一般也需要持续向大众流量入口去持续购买流量。
3. 基于特定大流量平台或生态,重点建设各种核心流量管道,面向上游整合各种资源和聚合流量,面向下游商家则售卖和进行二次流量分发的“流量中间商”。
典型如现在的很多MCN,曾经的电商导购网站,各种社群、私域流量运营公司、流量广告联盟等,都属于这一类。
4. 在特定品类下从供给侧切入,重点做好变现产品供给的变现产品运营商。
典型如一些自营品牌电商、连锁餐饮品牌等,都属于此类。
一般来说,变现产品运营商会自己面向平台和流量管道购买流量,并同时试图自建流量管道,运营流量。
然而,如果回到20多年以前,其实大家对于“流量”还非常一知半解,整个互联网世界里也还完全没有“变现”这个概念的存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