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历如何成为一个作家(没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没理想)
没有学历如何成为一个作家(没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没理想)。她从小跟随父母颠沛流离,苦难却成了创作源泉;
她只有小学毕业,却在现当代文学界脱颖而出;
她屡次当选诺贝尔奖候选人,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
她就是残雪,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代表,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却因故辍学,在缝纫机上完成女工向女作家的转变。
她没有出生在最好的年代,却活出了最好的时光。
坎坷少年时光,幸得察觉初心
1953年5月,残雪出生于新湖南报报社大院,父亲邓钧洪时任社长兼总编辑。4岁前,每日陪伴残雪的是,那个绿树葱郁、散发油墨的机关大院,她在此读书、写字、做游戏,生活得无忧无虑。
后来,父亲丢了光鲜工作,被贬至湖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一夜之间,优渥生活变得窘迫。父母工作之余,还要开垦土地糊口,顾不上照料孩子......
于是,年幼的残雪成了外婆跟屁虫。外婆去天井用木棒赶鬼、用唾液治病时,她就站在旁边;外婆编纂各种幽默故事时,她就竖起耳朵认真听,还说以后也要编故事给外婆听。
每当夜幕降临父亲赶回家时,第一件事就是为孩子们分发书籍。虽身处深渊,他仍不忘用知识启迪孩子心灵。
孩子们有样学样,或围在炉边、或倒在床上认真读书,残酷生活中,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光。
残雪被送进学校读书后,因家境不好,总会受到各种歧视。敏感的她便夸张地向父亲抱怨上学的困难。
父亲得知后,长叹一口气,同意她不用再去上学。残雪便踏入社会找工作,做过赤脚医生,又去街道工厂当工人,后通过自学英语担任英文翻译。
日子好了一些,但她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她知道这样的生活并非自己所愿,她也明白了自己当初的幼稚:读书虽苦,却远远不及生活的苦。
于是,她又试着去阅读父亲经常看的马、列哲学书,与学习哲学的哥哥写信探讨读书心得,开始阅读中外文学名著。
这时,她真正的确定了自己的道路,那就是完成小时候的豪言壮志:编故事给别人听。
艰苦的年少时光中,阅读点燃了她生命的光;在现实的泥泞中挣扎时,文学作品为她指明了前方道路。
裁缝铺的老板娘,摇身变为女作家
如果说梦想是天上星,一路指引人们前进,那么现实就是门前石,告诉你人生更需脚踏实地。
那时残雪已出嫁,有了儿子。想要写作,就必须有高收入,之前的英文翻译工作根本不行。
她便辞职,将目光瞄准了收入更高的裁缝铺。
本以为做裁缝很简单,但残雪和丈夫都没有任何天赋,不是裁错尺寸,就是将几层布匹缝到了一起.......就这样,还没学会本领就浪费了很多积蓄。
残雪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不该为梦想孤注一掷。
好在丈夫坚定,半年后,他们终于出师,裁缝铺生意也很好,每天从清晨忙到半夜。
有了高收入,残雪可以名正言顺追求梦想了。但要看店,她就只能趴在缝纫机上写作,就这样,她也觉得很幸福。
可新困难接踵而至:白天,残雪刚有思绪便要起身接待客户,客户走后她刚写到兴头,下一位客户又来......于是,她的写作时间被分割成了10分钟、15分钟、最长30分钟......
晚上回到家,她要用全部时间照顾4岁的儿子。
对写作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无疑是大块创作时间和安静的写作环境,可残雪没有。
因此,她一度很崩溃。
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残雪白天开始利用碎片时间写作,没灵感时硬逼自己。
慢慢地,她练就了一种本领:不用提前构思情节,不用列提纲,只要拿起笔,就能一直写,即使被打断,还能再续上。
就这样,她在缝纫机上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黄泥街》,一部颠覆传统小说的作品,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奇思妙想。
它的横空出世,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残雪也因此进入文坛。
从裁缝铺女工到初出茅庐的女作家,残雪在几年中完成了身份转变。这一路走来,她靠的是坚持和生活中汲取养分。
墙内开花墙外香多次入围诺奖
一战成名之后,残雪倍受鼓舞,继续潜心写作。
闲暇时,她依旧继续外国著名作家的著作,丰富小说结构;坚持补充哲学知识,使自己思想更有深度。
趴在缝纫机上,她就写个不停,在1985-1986一年间,她写出了12篇小说。
发表众多作品后,残雪的收入也在增加,渐渐地,她不需要亲自去店里,可以在家安心创作了。
很多人都在羡慕残雪有写作天赋,但她知道,坚持和执着才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她特意减少人际交往,规定自己每天至少创作一小时。其他时间,除了忙家庭和孩子外,还要充实自己。
因此,残雪的名字在当代文学史上并不是昙花一现,她每年的作品发表量都很稳定。1994年,她如愿加入湖南省作协,成为一名全职作家。
可届时的她,依旧很少被国内读者知晓。究其原因主要是她走的是“先锋派”道路,作品中运用了诸多意象、梦魇、象征等陌生化手法,加入了哲学元素,使得她的作品很“怪”,很少有读者能看懂。
因此,她的作品虽然得到了发表,但她的版税收入并不多。
那时,为贴合市场需求,同行者纷纷转行,有的回归传统写作,有的去做电影电视编剧。但她依旧在坚持自己特色,用尽心血去塑造笔下每个人物。
慢慢地,她的作品在国外大放异彩:
1997年,残雪作品被翻译成日、英、法、德、意等多种语言出版,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的文学教材;
2023年,长篇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荣获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入围国际布克奖。2023年开始,连续3年,残雪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排名甚至在余华等作家之上。
三十多年来,她始终坚持如一,终于走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如果说残雪的天赋和生活环境带给了她文学创作的土壤,那么后天的自律和坚持就是她取得冲刺诺奖的一把尖刀。
与文字为伍,过理想生活
如今,66岁的残雪仍在坚持写作,是否摘得诺奖对她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按自己的意愿过完后半生。
她每日守着云南西双版纳的那间屋子,过着规律生活:
7点准时起床,在雨林中锻炼,享受大自然带来的舒畅愉悦;
9点开始阅读或写作90分钟,在书籍和文字中放飞自我;
11点与爱人共同享受美食与生活,在人间烟火中抚慰内心;
13点午间小憩,消除疲劳,为下午的工作和生活保存体力;
14点钟继续阅读、写作90分钟,她读哲学、他帮助参透,她写作、他帮忙摘抄打字;
16点后,她和他一同买菜、做饭,一起遛弯锻炼看夕阳,享受正常老年生活......
多年后,她终于过上曾经向往的理想生活:以哲学为念,以文字为伴,以简单为乐,活在自己的王国里。
那些艰苦中不忘读书的年华,那些趴在缝纫机上写写停停的日子,那些不被赏识和赞许的时光,都是今日理想生活不可或缺的财富;那些自律与坚持,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没有学历如何成为一个作家(没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没理想),对写作者而言,无论生活怎样,都是源源不断的素材来源;无论在世俗中处于各种地位,都能在写作的世界里,成王成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