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是需要表达内容还是输出(软文写作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文章写作是需要表达内容还是输出(软文写作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用输出倒逼输入是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很多写公众号的人。都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但是到底怎样的输出才是真正高质量地输出?怎样才能在输出中真正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呢?却鲜有人能系统讲清楚。
斋藤孝的《输出力》就是专门讲如何输出的。如果说要为现在写公众号的朋友们找一本训练教材的话,我觉得这就是一本非常出色的输出类训练教材。
斋藤孝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他讲出了输出与输入的关系。他认为输入就是为了输出,简而言之,就是不输出的输入,是没有价值的。
作为一个喜欢写点儿东,对输出也算是有一点心得的人,我读他的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收获的,我觉得至少从以下4个方面给了我不少启发。
1、写作输出,应该以量为先
输出是以质为先,还是以量为先呢?斋藤孝的观点是以量为先,也就是输出以次数提取输入知识的次数为优先。我们输入的知识和信息,只有通过不断地输出,反复地提取和消化,才能将之固化在脑海中。
我们在生产中有一个周转速度的说法。物料的周速度越快,说明生产的效率就越高。生产的效率越高,对你的物料储存量的要求也就越大。如果你的周转速度快,你输出的又多,那么你的产量就会增大,产出增大,也就意味着你对输入输出量的需求也都会增大。
斋藤孝认为,知识的能力也要用周转的速度来衡量。也就是说,输出的次数越多,迫使你输入知识量也就多,这就有点类似于油田,当你输出的油越多,反过来,也就会迫使你输入的油要足够多才行。
如果是在同等输入量的情况下呢?也还是应该提升输出的周转速度。输出优先,才会迫使你进行合理的输入。如果输入的知识不用,就会像便利店中的滞销品,会蒙上一层灰尘,只有不断输出,你才能体会到自己缺乏什么知识,需要补充什么知识。
一般而言,可用的知识,往往是刚刚输入的知识。虽然脑海中存储的知识也会在二三十年之后派上用场。但存得久,损失的也就多。往往是那些新鲜输入的知识,才能更容易激发自己和别人的兴趣,收获往往也会更多。
至于输入渠道,其实不用发愁,现实中实在是有太多了,比如网络信息,文艺作品,看电影,看电视,与同事聊天,工作中的接触、学习、沟通和思考,甚至工作之余吐槽,都是非常好的输入,都要有意进行收集和整理。
然后再想办法把它们输出出去。一方面,输出能让你输出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另外一方面,输出也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无论对我们的工作还是学习,不无裨益,而且在输出中,我们其实也可以享受到很多表达的乐趣。
2、输入与输出应该是1:9,而不是9:1
我看很多人说输出需要输入的积累,量之间的比例大约应该是9:1。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认同这种观念。我觉得肯定是输入要足够多,只有输入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才能输出。
但斋藤孝偏偏说输入与输出应该是1:9。最开始我没有太弄懂,后来看了看他的解释,觉得也有道理。比如,《论语》中有很多的经典的句子,往往很多人都知道,而且传诵也比较广,你可以随机选一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和发挥。
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提升知识周转能力的方法。恰好我在去年也读过一阵子《论语》,而且是一句一句精读的。一般的方法是,读一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触,写一篇1000字到3000字不等的读后感。其实这就是一种1:9的输入输出法。
对此,我这个写过将近200篇读《论语》文章的人还是深有体会的,我觉得在输入输出的前期,确实应该这样进行训练。很多人在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往往是不知道怎么表达。不会表达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将输入转化成输出,怎样的输入才能输出。
所以斋藤孝的这种1:9的输入输训练法和提法,我是非常认同的。我觉得刚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朋友,不妨学学这种写发法,这样才能拓展开你的思维能力,发散的能力,联想的能力,以及阐释和表达的能力。
在写作的时候,不管是追赶潮流还是不赶潮流,不管是谈论工作中体会,不满,建议,意见,抑或是吐槽周围的人事,只要留意,多写,输出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加,能谈的话题也会渐渐变多,久而久之,输出的能力自然而然就变强了。
3、输出时,学着写写长文章量
多长叫长呢?斋藤孝认为,写作应该以10页稿纸,也就是4000字为目标。他认为写一篇东西不能达到4000字的人,写作的练习程度是不够的。
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我记得我刚才写东西的时候呢,大多是一些短文,大概七八百字,后来慢慢地拓展到了1500字左右。然后呢,我再想写长就长不了,写东西时,总是很焦灼,不知道写什么。
直到后来我在豆瓣上开了一个叫《慢成长》的专栏叫,这是一些职场成长和管理方面的话题。豆瓣有一个强制性的规定,每篇文章的字数必须要达到2500字以上,这就迫使我不得不把文章写长。
刚开始的时候是很痛苦的。我总是盯着字数看,一边写一边想,怎么才这么一点啊?怎么才这么一点啊?什么时候才能写到2500字啊?60篇文章的专栏,写了整整一年多,真正地扒掉了我一层皮。
后来又过了一年,当我战胜恐惧,在今日头条签约写东西的时候,虽然也强制性要求是一个月也写的6篇以上。写作的频率比豆瓣要求高很多,但这次我却忽然发现,我写起来轻松了很多。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再也不会为写不写得够2500字焦灼的,往往是一下笔,一口气就写到三四千字去了。
这就是写长文章训练的结果。这点我在写豆瓣和今日头条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甚至在读斋藤孝的这本《输出力》之前,我也没有意识到。直到刚才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忽然醒悟:哦,原来是这样。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一件事情,如果为了追求量,写长文章,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显得无趣?这方面,我倒是觉得大家不必太担心,当你慢慢地能写多写长,并不再为写长而焦灼的时候,你的精力自然就会转到如何写得有质量方面了。
4、用心写,让你的想法高效转化成文章
斋藤孝在书中提供了很多高效的写作方法。但是我觉得你在阅读的时候不用太着急。慢慢来,一项一项练习。练习多了就会高效了。
比如我以前写东西,采用的方法是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先写在一个小纸片上,然后贴在我书房的玻璃窗上,一个一个排序。我把自己有把握的排在前面先写出来,没把握的再放放,搜集搜集素材,不断的向上添加,直到自己觉得差不多可以下笔了,再写。
后来我的写作效率就比这个方法高了很多。我常常在灵感迸发的时候先把它记一笔,然后呢,就在工作和其他的空闲的时候,提炼成一个值得谈的话题,并大致在脑海里打一个框架。等到2天早上,我大多都是四五点钟起床,在上班前,一口气写完。
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学习使用拼音输入法。为此,我试了各种输入法,用下来,觉得识别率最高,最方便的,还是科大讯飞的语音输入法。语音输入的最大好处是,让我把写作这件事,终于从电脑上搬到手机上来了,写作的时空再次被扩大了。
比如你现在读的这篇读后感,就是我斜依在床上,一边读《输出力》一边写的。写的方法就是,我直接在手机上用语音输入WPS,并存储在云端,这样我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就不会轻易被遗漏,几乎在我读完讲完的同时,语音输入法就自动转换成文字了。
比如,从我看书开始,到现在为止,连读带写,大约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这样读也高效,写也高效。而且写的东西还是非常新鲜的,都是是些刚刚从读过的书上,被激发出来的收获和感悟。而且这样的输入和输出都挺新鲜,而且也都有话说,都言之有物。
即便语音输入法转换出来的一些词句不是很准确,也不用着急。不妨暂时存在云端,第2天早上起床,在电脑端,再把文章改一改,词句顺一顺,架构顺序调一调,这样一篇读后感便产生了。
实际上,我最近基本上都是用这种方法写作的。以前晚上我躺在床上的时候,翻翻手机,翻翻抖音,看看公众号,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现在则是一边看书,一边用语音记录在手机上,读写两不误,还不浪费和虚度时间,我最近一系列字数不短的公众号文章,大多都是这样子写出来的。
而且我还有个没有告诉别人的小小技巧,今天可以偷偷告诉你,就是现在的WPS具有自动校正功能,我一般都是晚上用手机写好提纲,早上起来进行扩充,然后再用电脑版的WPS进行文字校对,快速改掉错别字,直接复制在公众号上,设置成群发,白天不用操心,到点它就自动发布了,这样,每天写作工作皆不误。
文章写作是需要表达内容还是输出(软文写作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写写东西,搞搞输出,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也正好读过这本书,或者凑巧读到了我的这篇读后感,不妨自己也写写试试看,你会发现,写作这件事,不仅不痛苦,其实一件挺有趣,挺让人心情非常愉悦的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