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阿里老人分析这家公司的来路和发展(阿里巴巴面对的内部挑战)
作为一个前阿里老人,从心里上是非常认可这家公司的,最近阿里负面新闻很多,从我的角度,说说阿里内部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
大家都知道,阿里是由十八罗汉初创的,十八罗汉奠定了后来阿里发展的基础,在这基础上,阿里稳定的发展了20年,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基础,反过来又给阿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后续的继任者,包括逍遥子,井贤栋,都只能在这种文化上做传承,而面对破立问题上,却动作相当的迟缓,毕竟,有些老祖宗的规矩,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结论,轻易的丢开,需要有变法那种魄力,而现在的管理层,面对当前形式的突然变化,目前还没看到这种魄力,这也许是根本。
执行上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大家争议比较多的361绩效的管理问题,这个其实内网争论过很多次了,虽然也有一些OKR以及不强制361的结论,但是并不是很好的执行。我理解的361,应该是阿里初创时期面对销售业务的考核,因为在销售上,业绩可以差别很多,但是随着阿里转型为一家科技公司,内部以工程师为主,工程师的绩效除了看产出,还需要看创造性等一系列指标,需要以361强制区分,本来就很难。阿里入职本来就很难,进来的本来很多都是精英,精英内部还要PK,无疑加大了内卷。前几年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飞速发展,大家投入不同,拿到的产出不同,那可能还能在361上分出高低,但是随着行业整体发展的放缓,大家都在存量上争夺,内卷进一步加剧,可惜,我们的绩效还未做出调整。
然后是文化的问题,阿里是有着强烈的文化烙印的公司,阿里是我经历过得公司里面人员结构最复杂的公司,正是因为大家的出身不同,信念不同,所以公司需要有强大的文化将所有人统一在一起,在前期,这种统一带来了效率的上升,在阿里,执行力是相当高的,以前决策需要在P7,现在需要在P8,P9达成。但是这种强大的文化,提高了执行力,但是缺乏了包容性,最近听说漆远也离职了,挺不容易,我觉得一个普林斯顿的教授能在阿里这么久,也不容易。以前听阿里的合作伙伴对阿里的评价就是:阿里很强大,执行力很高,但是很可怕,这也许就是一种文化压迫感,和你能做生意,但是你对我有很强压迫感,也许需要学学跨国企业,像微软,谷歌,还有医药,粮油领域的巨头,提高文化的包容性,强大的公司,让外界离不开你,但是感觉不到你的存在。
管理上,阿里讲究的是效率优先,有些管理并没有到位,像出差的事情,很多小伙伴离职原因,就是以为频繁的出差,不管你是base在上海,还是北京,进了阿里,只要不是层级太低,基本上都需要往杭州跑,一周两到五天不止。这个根本原因,还是不管你在当地团队如何自循环,老板在杭州,你老板就会往杭州跑,你合作方老板也会往杭州跑,所以大家都往杭州跑,根本的问题,大家还是觉得当面沟通问题效率高,很多事情需要快速决策上线的,你的绩效需要这些快速决策支持,而且也需要刷脸。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很多人因此没办法照顾到家庭,只能忍痛离开。这里阿里的现代管理做的很差的,很多跨国企业,都是全球办公,阿里这样的做法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是失去了扩展性,当他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业务分不到全球,现在这种管理制度是完全没办法支持的。当然,现在阿里又回到了战略收缩的阶段,这个问题,也许没那么严重。
然后说说社会责任感,一个优秀的公司,是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不是简简单单种几棵树可以做好的。首先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在国家眼里,无论你是高级知识分子,农民,工人乃是罪犯,国家都需要去关心服务的,不能丢下一个人,这个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我们的国企效率很低,因为除了盈利,社会责任很重的。一个强大的企业,除了考虑自己的盈利,还需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和整个社会一起进步,企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阿里在这方面理解可能还过于形式,发展上,把自己做的鹤立鸡群,而不是融入社会,所以很多时候感觉站在了社会对立面。35岁输送社会,这种事情虽然内部辟谣多次,但是执行上,很多部门还是这么做的,至少,过了35岁,很多晋升的机会是没有了,鼓励年轻人上,年轻人有年轻人特点,特点是锐利,有效率,缺点就是缺乏全局,不是架构设计的全局,而是管理和社会的全局,具体看看主父偃对霍去病的评价。361和35岁输送社会的言论和制度,表面上是优胜劣汰,本质上,是把本来由自己本应该承担的责任,丢给社会。一个强大的企业,如果还在说361和35岁淘汰,就别谈社会责任感了,不值得尊敬,包括华为。
说的有点多,总结一下:阿里的管理问题在于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带来的问题是社会责任感以及文化压迫感,不适合长期发展。导致这些的问题是由于阿里的强文化设定,强文化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但是需要调整时却面临很大的惯性,需要变法式的决心来改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