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写作水平职场写作方法(知道怎么做,多琢磨琢磨才行)
综合材料,既带有工作交流的共性,又带有展示自我的个性。因此,在严谨规范的基础上,要力争做到个性鲜明,丰富出彩!
一、多看:读书破万卷,做到腹有诗书。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提高写作水平,首要的是多看。但怎么看,看什么?个人认为,主要是看优秀范文、看理论文章、看各种材料、看经典国学。
一是看范文。工作中,建议多看所在单位以前的各种总结、讲话、汇报、调研等综合材料,上级单位的有关材料。特别是那种在会场上某个讲话或某句话让你精神一震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这篇文章,认真阅读,反复研究。从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进行反复揣摩,甚至能脱口而出。
二是看理论。看各大网站的社论。看懂看通,看看高手是如何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论述的,为什么分成那几个部分,几个部分之间是并列、互补、递进还是什么关系,核心观点是否阐述清楚,做好思想理论储备;多看管理方面的书籍,做好知识体系储备。
三是看材料。多看关于本单位的各类信息、总结,全局的,部门的,新闻的等等,了解工作全局,做好信息储备。
四是看国学。大单位、大企业的讲话总是推陈出新、金句频出,都是以国学作为深厚底蕴的。不一定要背诵,但留下一定的印象,说不定就用得上。
以上,也可以当做“多看”的优先度参考,即多看范文最重要。个人认为,一篇好的材料,必然是逻辑清楚、有实操指导、观点鲜明的文章。甚至一次讲话,能够让人留下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或一个观点,那就是一次成功的讲话。
解决了看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看呢?
精读和泛读结合。
对自己感兴趣的,精读。从提纲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想逻辑,进行仔细深入的研读,反复品味、体会,把自己当做发言人,能够说道出来。再在具体的写作中进行借鉴和运用。
其他的,泛读。记住提纲,记住里面的精彩语句,摘录下来,要用的时候再翻出来看看有没有可用的。
二、多行:行万里路,做到心有底气。这个行,主要是指行动;底气,主要来自情况熟悉。
一是多问。向上问,向高手、前辈问。以空杯的心态,将写好的文章请老师们多指点指点,很多时候别人不一定会全心帮你,但老师傅瞄一眼,很有可能一两句话让你醍醐灌顶,因为他们往往能讲到点子上,讲到关节处。事前问提纲,写好后问意见。向同事问,与一同写材料的同事多讨论、多研究,特别是写材料前,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避免到时候写完了再推倒重来。向下问。就是多与职能部室、基层单位进行交流沟通,将一些专业术语、专项工作,弄清楚,将数据摸准确,不讲外行的话、不讲错误的话、不讲执行不了的话。而且有时候,你问多了,甚至有些你不知道怎么写的东西,别人三言两语就解决了,这是好处一。多问还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能迅速拉近你与同事的关系,一个好处是能让你迅速了解单位的各项具体工作。
二是多听。多听会议。听听书面稿子和演讲有什么不同效果,便于下次取长补短;听听高水平的领导是怎么讲话的,启迪你的思路。有的演讲者能够把专业晦涩的理论用很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把专业的东西用朴素的语言讲出来,这就是水平。让听者醍醐灌顶,而且终生难忘。多听演讲。现在有一些优秀的演讲、辩论比赛节目,其观点、视角、表达都很有启发性。正反论证,很多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思想火花,可以打开我们想问题的思路。多听讲座。如曾仕强教授等名家讲坛,经常听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思想熏陶,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不管是视频讲座还是现场讲座,一定要多找这样的机会,多珍惜这样的机会,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三是多写。就是要多练习,丢掉畏难心理,不要怕,多动笔,多敲键盘,克服畏难心理,干就完事了,先写下来再说。对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提纲,更要如此。在框架内,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个小标题一个小标题去逐个歼灭他们,完成歼灭以后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当然,歼灭以后还没完事,再回过头来开始修改。边朗诵边修改,看看语句通不通;边思考边修改,看看逻辑通不通;边请教边修改,看看工作通不通。对平时来说。就是弄一个文件夹,弄一个笔记本,随时写。不一定要写多长,写多好。但把你听到的好词句记录下来,将你想到的好句子记录下来,说不定哪天就可以用得上。能够在一篇文章里留下自己的一两个金句,甚至让人津津乐道,对写作者也是莫大的鼓励和满足。
比如这篇文章,就不是一次写好的,存在草稿箱里好长时间了,先分两大类,写了一天;再把第一类行政公文写下来,又花了一天;然后去写第二类讲话材料的时候,卡壳了,就停了几天。感觉很多想讲的,但比较凌乱,这几天一边梳理,一边一小点一小点地写。
不见得多好,但也算整理了自己的一些工作或者写作思路。
三、多思:提高格局,做到胸有乾坤。一篇好的文章,一次好的演讲,逻辑第一,务实第二,文笔第三。具体点来讲,演讲首要的就是思想性、逻辑性较为严密,这首先就体现在文章框架要注重逻辑性。其次就是要数据详实、准确,讲话接地气、可操作性强。做到有理有据。这两个是写好文章,做好演讲的基础性、根本性要求,是必要条件。文笔是锦上添花的条件,所以不必十分在意。退一步讲,做到了逻辑性、可操作性,语言必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一是思考要有格局。所谓格局,我理解,就是三个度。高度,深度、广度。
所谓高度,就是站位要高。就是由上往下俯瞰,站在不同的台阶来看待同一个问题。或者说从国家、省、市、企业等不同领导的高度来思考问题。首先要站在单位一把手的高度来看待问题,“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不能只站在你的岗位来看待材料,要多用领导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比如你公司研发了一个新产品,对部门来说,你看到的是产品这个成果;对单位来说,可能看到的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地区来说,可能看到的是创新工作中很小的一个点。
所谓深度,就是思考要深。所谓一叶知秋,见枝朽而知根枯。能够通过表面现象,看到背后形成的原因、原理;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同样产品出产,至少有两个维度来深入思考,一是从事情做成的原因看,既看到产品,更要看到背后团队的协作、资金的支持、政策的倾斜等;一是从产品本身的构成来看,可能就涉及到材料、技术、理论等支撑。
所谓广度,就是视野要宽。就是从不同的维度,发散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如,从时间轴来看,将一件事放在过去、现在、未来来分析,得出的结论不一样;从横向轴来看,将一件事与兄弟单位比、与同行比,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二是思考要有干货。就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写材料一定要懂业务,讲专业的话,讲群众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看材料、问同事,掌握第一手资料,基于单位实际、一线现状来思考,不是悬在空中、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变成空话、套话一大堆,变成外行话、闹出大笑话。
既要列数据,更要有分析;既要讲道理,更要讲事例;既要提要求,更要讲情怀。
三是思考要有谋略。就是要结合科学的方法论。写材料的人一定要懂管理、懂理论,讲话的一大目的就是要指导别人干好工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管理学的基础方法、相关工作的专业知识要顺手拈来,特别是一些新的理论,一定要弄清楚,没有科学的方法做支撑,就会变成瞎指挥、乱指挥。什么是双循环,一定要弄清楚,还要弄明白,双循环对当地有啥影响,对你所在单位有啥影响,这样才能写明白。比如阿米巴、比如本质安全,等等,既要逐步形成自己比较完整方法论框架,又要及时掌握一些新理念、新方法,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贴合时代,指导实践。
四、多情。仁义为本,做到心中有大爱。
一是要有领导的情怀。要准确把握演讲者的风格、特点、语言习惯,将演讲者的所思、所想、所盼用最准确的语言、最精炼的词句表达出来,甚至要超越演讲者,想演讲者之所未想,谋演讲者之所为谋。
二是要与员工共情。想想工作中,有的经常加班加点,有的带病坚守岗位,有的迎难而上,拿着微薄的工资,一起做着不平凡的事业,要时时刻刻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去表达。
三是要有个人的性情。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的专业性强,有的文采飞扬,有的逻辑严密,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适当保留一点自己的个性,也会为文章增添风采。
啰啰嗦嗦,絮絮叨叨,其实无非多看、多行、多思、多情四个方面,都是自己多年实践的回顾,有很多表述不到位的地方,希望能有所启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