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信为什么会被淘汰?大家都用过飞信吗?
中国移动老用户应该都知道“飞信”这款产品,这是中国移动在2007年推出的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发展历史比微信还要深厚。飞信从一开始的家喻户晓到如今的鲜为人知,已经逐渐走下坡路了。
终于,中国移动正式宣布,将在9月30日停止服务。飞信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飞信停运说明了什么?
飞信正式宣布,9月30日停运
每一个通信技术时代都会有相应的产物,在3G到4G时期,中国移动旗下的飞信可以说是很多人的青春,已经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不知不觉间,飞信已经运营了15年。
飞信在2007年发布,却在2010年左右拥有了5亿注册用户,巅峰活跃用户突破1亿。在微信诞生之前,飞信可以说是现象级的通讯软件。用户使用飞信之后,可以获得更优惠的短信服务,在手机和电脑上发送信息更是免费的。
这对于许多中国移动用户来说,可以说是一大福利,省下了不少费用。
其它的运营商用户为了使用飞信,甚至改换中国移动的号码。可是一切都已经是过去式了,自从智能手机时代到来,相继诞生出了米聊,微信等免费通讯产品。
而飞信终于在2023年感受到了危机,中国移动将“飞信”改名为“和飞信”,开启新的转型之路。
市面上已经不缺即时通讯软件,所以和飞信走的路线是企业服务,支持多方电话,最高可以容纳9人同时在线群聊。虽然和飞信进行了转型,但效果一般,不管是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基本上都靠微信解决即时通讯需求。
至于和飞信,自从2023年转型以来,苦苦支撑到了现在。7年的时间并没有让和飞信逆风翻盘,反而不断陷入沉寂。在这种情况下,和飞信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了。
根据中国移动和飞信发布的公告显示,其将在2023年9月30日停止提供服务,届时无法登陆和使用。
这则公告发出,也意味着坐拥5亿用户的飞信,将在9月份彻底凉凉,转型之路走向了终结,以失败告终。
也许中国移动老用户会感到遗憾,毕竟飞信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不管是叫飞信也好,还是叫和飞信也罢,都是青春记忆中的一部分。
那么飞信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智能手机时代和微信的诞生并不是飞信停运的最终原因。一开始飞信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巅峰时期的5亿注册用户,即便到现在也是很多互联网产品望尘莫及的。之所以失败,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格局”二字。
飞信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了解飞信的人都知道,在飞信爆火的时期,中国移动没有向联通,电信用户开放使用,仅限于中国移动用户。虽然能吸引不少用户加入中国移动运营商阵营,但也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
而且飞信并不是一款免费产品,在短信业务作为利润大头的情况下,中国移动将收发短信收费的模式运用到了飞信上。这给后来微信的崛起埋下了伏笔,用户有了免费使用的微信之后,飞信便失去了竞争力。
微信用免费的方式轻装上阵,最初的微信1.0版本安装包只有457KB,用户随意就能安装使用。而飞信依然保留各种限制条件,尽管在2023年飞信开始向所有用户开放使用,但面对微信的势如破竹,飞信根本挡不住。
一边是微信的免费使用,另一边是飞信的收费,用户会如何选择一目了然。如果飞信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社交软件的风口,格局大一些把收费模式取消,并且及时放开各大运营商用户的使用,也许结局就不会是这样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飞信的结局早已注定,因为飞信主打的是短信服务,而短信在如今这个时代,早已成为接收验证码和垃圾短信的工具,没有人会继续使用短信聊天。把短信作为核心竞争力,只能是失败。
飞信停运说明了什么?
飞信并不是第一个停运的即时通讯软件,和微信同一个时期诞生的米聊,在2023年2月19日12点时关闭运营。米聊被视为微信最大的竞争对手,这是小米旗下的社交沟通工具,各方面与微信的功能进行对标,发展历史长达十年之久。
米聊之后,飞信也即将告别。随着一款又一款通讯软件的落幕,更加奠定了微信的地位。而飞信的停运说明了顺势而为,抓住时代风口才是正确的途径。
飞信的崛起是借助了短信需求的风口,而飞信的没落是错失了免费社交工具的风口机会。
飞信已经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不知道在未来,会不会诞生出全新的社交工具,撼动微信的地位。
总结
飞信,一个曾经坐拥5亿用户的产品,是很多同时期通讯软件都需要仰望的存在。论资历,微信也得叫飞信一声前辈。可市场就是这样,用户的需求决定了一切,飞信黯然多年,是到了该退场的时候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