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临终之际,是真的想杀了樊哙,只可惜功亏一篑。

樊哙这个人,可以说是西汉开国功臣中,和刘邦关系最紧密,同时感情也最深的一个。

首先,他在刘邦起事之初,便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当初刘邦能打下沛县当上沛公,樊哙居功甚伟。

其次,樊哙打起仗来,颇有不要命的架势,西汉立国前后的多场战役,樊哙在其中的可圈可点表现。

还有,樊哙曾经救过刘邦的命,算是对刘邦有再造之恩。

什么时候呢?正是在大名鼎鼎的鸿门宴上,当时,亚父范增指使项庄拔剑献舞,其实就是想趁机除掉刘邦。

关键时刻,樊哙只身闯入营帐,史料记载,当时他瞪视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其气度,一度让项羽都为之侧目。

之后,当着项羽的面,樊哙拔剑“啖生肉”,并毫不畏惧呵斥项羽,最终,让项羽打消了除掉刘邦的念头。

若无樊哙挺身而出,怕是刘邦早就做了项羽的刀下鬼了。

除此之外,樊哙和刘邦还是“连襟”,两人分别娶了吕家的姐妹,如此一来,他算得上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

但这样一个功勋卓著,且感情、关系均十分密切的樊哙,却在刘邦弥留之际,差一点被刘邦给杀了。

“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史记》

那么,樊哙做了什么事情,导致刘邦大怒,并且还要下令将其斩杀了呢?另外,樊哙曾跟随刘邦出生入死,难道刘邦在下令将其斩杀时,心里就一点不愧疚吗?

事实上,刘邦下令杀樊哙,他可以说是没有一丁点愧疚的情绪。

而之所以会导致刘邦对于杀樊哙没有愧疚,并且还要求陈平速去“取哙头”,主要是樊哙干的事情,让刘邦不仅恐惧,并且愤怒。

樊哙干了什么呢?咱们得从一件小事说起。

当初,“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之后,在家里闷闷不乐,因此在某天,就主动去拜会老伙计樊哙。

韩信此去拜会樊哙,其实也没什么目的,纯粹是找熟人说说话,发泄一些情绪,顺便,再蹭一顿饭吃。

说白了,就是兴之所至而已。

但到了樊哙府上之后,樊哙的表现极为诡异,并且,韩信在离开之后还愤愤地骂道,自己居然沦落到和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

樊哙什么表现呢?他见到韩信后,先是很怪异的给韩信跪了下来,同时极为恭敬的向韩信行礼,并且,嘴里还称呼韩信为“大王”。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史记》

这个韩信与樊哙见面的情节,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不少人对此均认为是韩信傲慢无礼,甚至还有人说韩信情商低,都已经被贬为淮阴侯了,还这么趾高气昂。

但很少人注意到,这里面充满了诡异。

首先,当时韩信已经被贬为淮阴侯,并且手里没有任何实权,因此,樊哙对他这么恭敬,这恭敬又是从何而来?

总不可能樊哙是韩信的小迷弟吧?就像现代年轻人追星那样,看到自己的偶像,就激动得热泪盈眶,然后态度极为尊敬?

我想,樊哙应该不至于,毕竟他也是跟着刘邦南征北战的人,即便是韩信用兵如神,但樊哙也不至于看到韩信就激动得不知所措。

况且,当时韩信的爵位,与樊哙的爵位不相上下,不存在高低之分,因此,樊哙没必要表现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出来。

退一步讲,就算樊哙崇拜韩信,看到他就激动无比,但他对韩信的称呼,就十分怪异。

要知道,樊哙称呼韩信为“大王”,而这个称呼,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刘邦专属的,樊哙作为刘邦的臣子,理应叫刘邦为大王。

但他却恭恭敬敬地跪在那里,自己称臣的同时,还称呼韩信为大王。

所以,这个情节虽说很小,但却透露出诸多的不合逻辑,樊哙这么做,必然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不然,按照他的性格,实在不应该这么卑颜屈膝。

那么,樊哙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再来看另一件事,通过这件事,就可以大致知道樊哙为何会这么做。

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军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后,还没等稳住神,就听说燕王卢绾叛变。

此时,由于刘邦旧伤发作,所以不能亲自出征,因此,就安排樊哙带兵,前去平定燕王卢绾的叛变。

但在樊哙走了之后,有大臣密报刘邦,说樊哙前不久曾计划除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

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史记》

戚夫人是刘邦在当汉王时,得到了一个妃子,因其生的貌美,所以深受刘邦喜爱,并且,戚夫人还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便是赵王刘如意。

之后,刘邦一来是受了戚夫人的枕边风之吹,二来也是真的宠爱戚夫人,因此,就有意想将太子之位给刘如意。

但问题是,当时太子已经有了人选,是刘邦与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如果要换太子,那就必须废掉刘盈才行。

为此,刘邦纠结了很长时间,也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没有更换太子。

但他虽说没有更换太子,却给刘盈以及刘盈的生母吕后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并且,也让吕后视戚夫人与刘如意为眼中钉肉中刺。

毕竟正是因为戚夫人的存在,才差一点让刘盈的太子之位废掉。

那么这件事与樊哙又有什么关系呢?简直太有关系了,前文提过,樊哙是刘邦的连襟,他的妻子正是吕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刘盈是樊哙的亲外甥。

有了这层关系,刘盈、吕后和樊哙,就是绝对的同一阵营。

既然是同一阵营,不管是出于亲情考虑,还是出于未来的荣华富贵考虑,樊哙都必须保证刘盈是太子才行。

而如今,戚夫人的存在,威胁到了刘盈的地位,自然就相当于威胁到了樊哙。

所以,樊哙才会有计划趁着刘邦外出带兵之际,准备除掉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只不过,这个计划并没有实施成功,就被刘邦安排去打仗了。

但通过这件事就能看出,樊哙与吕后是坚定的盟友,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那种。

结合这种情况,再去看韩信拜访樊哙时的表现,我们就可以大致得知,樊哙之所以会对韩信如此恭敬,是因为吕后想通过樊哙,把韩信拉入自己的阵营之中。

正是因为想拉韩信进入己方阵营,所以樊哙才会对他恭敬无比。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汉初三杰”里,当时已经有两个人成了吕后一方的支持者,比如张良,在刘邦想要换太子的时候,突然站出来帮吕后出主意,点名让吕后请来“商山四皓”,才稳固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还有萧何,他可是在吕后弄死韩信时,没少出谋划策。

这两位干过的事情都充分证明,他们已经成了吕后一方的成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吕后怎么可能不会想到去把韩信也拉进自己阵营呢?

所以,她就授意樊哙,让他想办法对韩信示好,以便得到韩信的同意,而既然是要笼络韩信,自然态度上谦卑一点就很有必要了。

并且,之所以樊哙称呼韩信为大王,必然是吕后许诺韩信,只要进入自己阵营,那么地位必然极高,裂土封侯是少不了的,因此,樊哙才会称呼他为大王,

只不过,吕后和樊哙的笼络,并没有成功,韩信拒绝了他们。

也正是因为如此,韩信在从樊哙家中离去之后,才会自嘲说到,自己居然沦落到与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了。

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

这里韩信所说的不耻与樊哙为伍,不是说嘲笑樊哙没本事,而是韩信看不起樊哙这个“吕后爪牙”的身份,一向自身身高的他,认为樊哙这是在羞辱自己。

因此,他才会出门后自嘲,而非是他傲慢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