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英语专业毕业的李龙想干一番事业,但是他没钱。于是背着大包,伪装成印刷公司的业务员,踏遍石家庄的大街小巷,说服各个公司的采购员,把公司的印刷单子交给他。

这是他在身无分文的境遇下,唯一能想到的创业项目。

12年后,李龙拥有一间资产达6000万元的印刷厂,但他选择“净身出户”,投身餐饮包装行业,同行嘲笑他“疯了”。

“疯了”的李龙其实很清醒。他内心有杆秤,懂得在每一个转折点,倾斜于最有利的那一方。

最近这一年,在混乱且激烈的餐饮包装行业,李龙将出货价几毛钱的纸包装,做到了年销5亿元。

“不想躺平”

刚毕业时的李龙并不喜欢做推销,“非常不喜欢”。

他形容每天背着包上门推销时的心境:“简直是折磨,不断陪笑脸,又不断被拒绝。”

每天早上9点出门,蹬着自行车,到石家庄各处的商务楼。一层层、一家家公司敲过去,谈海报、内刊的印刷订单。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可靠,实际上单打独斗的李龙,还找朋友帮忙挂靠了一家公司,印了一摞名片。他甚至给自己定了KPI,“每天要跑出一单业务,否则当天就只能吃一碗板面”。

然而他的第一单业务就闹了出笑话。有家公司需要印刷一批报纸,请李龙开价。他心想:外面的都市报零售价卖5毛钱,他们的报纸只有1张,我出价1毛钱,应该可以吧?

听到李龙的报价,采购员面露喜色,爽快地把单子给了李龙。但他跑遍石家庄的印刷厂,有工厂出价8毛钱,也有工厂出价4毛钱,“就是没有1毛钱的”。

李龙又尴尬又无助,求了很久,采购员才松口,以4毛钱的价格成交。还得先给李龙交一部分定金,因为他拿不出起步资金垫付印刷费。

在信息不畅通的年代,李龙没有经验,没有资金,带着一张嘴历尽煎熬。无数次放弃的念头都被他自己打消了,他觉得那时候,身边的同龄人身上,都有一股坚韧的劲儿,包括他自己,“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选择不如现在多,很少有人会随便躺平。尽管很崩溃,但也不甘愿随随便便拿几百元的月薪,所以就继续干了”。

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年之后,李龙也攒了不少老客户。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为什么我跑得这么艰难?如何让别人找到我,而不是我跑断腿去求别人?”

2007年,李龙开始在网上打广告。一周后,有人在网上联系他,这个订单,李龙净赚了1万多元。他意识到,互联网的潜力不得了,于是开始通过淘宝、1688等平台接单。订单不断增长的同时,李龙还拉了一个朋友入伙,两人开始筹建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