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大概率不是太史公故意造谣孔子,他没有任何编造孔子家世绯闻的动机。

而且,司马迁写作《史记》之严谨,以及对相互抵牾材料的合理取舍,历来被世人所称道。

看来,所谓孔子父母 “野合”生下了他,是一件八九不离十的史实。

问题在于,“野合”的含义是什么?

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被认为在诠释《史记》方面,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其在《孔子世家》上述记载后注曰:“盖谓梁纥老而徴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他的这个说法,是参照前朝徐广、裴骃、邹诞生等人对《史记》的研究,并吸取韦昭、贾逵、杜预、谯周关于“仪礼”的记述得出来的。

所以,他的说法,也不可简单看作是“随意一说”或 “为尊者讳”之言。

元代王恽在《玉堂嘉话》卷六亦说到此事。其云:“野合,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过此为婚为野合。时叔梁纥过六十四,娶颜氏少女,故曰野合。“

这与司马贞所说一致,只是更具体了一些。

清桂馥《礼朴》卷二云:“《史记》梁公野合而生孔子。案:野合,言未得成礼于女氏之庙也。”

这是新的说法。按照孔子所讲授的《周礼》,男子成婚,必经成礼于女氏之庙环节。没经此环节,便不合礼数,遂称“野合”。

可惜桂馥相距司马迁的年代太远了,更别说距离孔子。不知道他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新证据。

后世直到当代,采用司马贞解释的居多。至于“荒郊野外云云”,有人持此说,但苦无丝毫证据。

孔子之父年纪过大,而母亲又太小,没经过“成礼于女氏之庙”也是可能的。总之,不甚合礼数。

先秦史学者张秉楠先生著有《孔子传》。他推测,孔子母亲颜征在“生下孔子不久,便同孔家关系破裂,带着尚在襁褓的儿子离开”,并于艰难的生活中将孔子养大。所以,如《史记·孔子世家》载,她终生讳言孔子父亲的详情,连其墓地所在也不告诉孔子。